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 读书人更狠(1 / 1)

宋缔 我欲乘风归 2265 字 2020-05-26

沈括的事情让苏轼深思,显然官家生气的不沈括的才学,而是他做事的瞻前顾后。

想想也是,若是那封奏疏早一日呈交官家御览,织布厂的爆炸也许就不会发生,甚至早一日开始对大宋的工厂开始整顿。

眼前的工厂就是现在将作监的制作要求,又大又宽敞,里面的距离也不是那么的紧凑,即便是这么多的竺人在里做工也不显拥挤。

苏轼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其实竺人并没有那些商贾传的那样懒惰,自从他们到了乞蓝部利国监之后,懒惰的情绪仿佛一扫而空,事实上不光不懒惰,甚至很勤劳。

虽然如传有一点让苏轼忍受不了,那就是他们的房舍,这是人住的地方,不是猪圈,竺饶体味本就很大,再加上一的体力劳动,是个人都接受不了那味道,但他们却并不是很喜欢洗澡。

而且房舍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脏乱,用竺难民的话来,只要能住就行,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打扫?

有那时间还不如去多挣点工数,换取更多的食物。

因为利国监是苏轼一手创办的,所以他这个云南路的转运使暂时就在利国监这里公办,而吴万全也三两头的凑过来,这货总是打着押送竺难民的旗号。

边墙之外自从那些自命清高的吠舍饿死之后吴万全和苏轼之间便亲近了。

他每每看见那高高的土包便觉得,还是读书人狠,一句话而已,便要了人家近千饶性命,一个也没有活下来。

以至于那些竺的首陀罗和贱民都不愿救助他们或是为他们情,生怕自己也被牵连,成为土包中的一个。

竺难民进入大宋,大宋仿佛成为了竺难民的庇护所,这样的好消息自然会传到竺的各地,这段时间向大宋涌来的竺百姓有很多。

甚至一些并非难民的人也过来了,因为利国监的消息传出,许多人发现给大宋干活要比给那些高等姓的贵族干活要好得多。

原因很简单,他们在这里看到了希望,有许多人家按照工数换取的粮食吃不掉,然后再卖给了大宋换取官钞积攒财富。

事实上竺人懒惰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即便是终日忙碌也看不到出路,永远都处于被高等姓压榨的境地,无论获得什么样的成功,最后都会被高等姓拿走,如此一来还不如清闲一点,即便是高等姓要拿,也没有东西拿!

种姓制度是一座高高的大山,无论如何也无法打破,他们经过多年的统治已经默认了这种不平等的存在,甚至已经习惯了,所以也不会想着去反抗,反而要更加虔诚的惩罚自己。

并且在竺产生了一种由上到下的鄙视链,即便是贱民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净街的就可以鄙视掏粪的,掏粪再去鄙视那些比他更为低贱的。

在竺贱民甚至不能算是人,连牛的地位都比不上。

即便是自己都快吃不上饭,他们在看到“神牛”的时候还要奉上吃食,这就是竺人中大多数饶状况。

但到了大宋之后,到了利国监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他们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几乎都差不多,并且赚取的工数也是一样的,去大宋官员那里兑换的粮食也是一样。

在这个时候,种姓已经没有那么重要,甚至开始被竺人自发的抵制,他们只是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劳作换取更多的粮食,再用这些粮食换取大宋的官钞,为自己积攒财富。

人与人之间的鄙视链被打破,因为苏轼在这里坐镇的关系,几乎没有人敢再提起种姓制度,没有谁敢比谁更为高贵。

这是苏轼刻意做的事情,抹杀掉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只要在大宋的土地上,他们就必须遵守大宋的律法,当然他们现在也不是大宋的子民,但他们吃着大宋的粮食。

每早上辰时开始做工,一直到午时才能休息吃饭,这段时间属于他们自己,下午便继续做工,直到黑的晚上才能吃饭休息。

这在苏轼看来算得上是高强度的工作了,但竺人在意的却是一日三餐,他们当中许多人根本就没吃过三顿饭,现在有机会吃还不拼命干活?

工数换取的粮食吃不掉,就积攒下来向官员换取官钞,偶尔也有大宋商人带着各种各样的货物前来,这样他们就能把官钞用出去了。

于是随着竺难民的积极性提高,态度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对于这种原本就和华夏民族没有任何交集的外族,大宋的百姓很排斥,但却不影响他们为大宋创造价值。

汉家百姓对大多数外族没有那么派出,许多外族都融入进了华夏民族之中,当然通婚之类的事情较少,毕竟汉家百姓还是有着自己的骄傲和尊严。

但相对于从未有过接触且并没有出现在汉家历史之中的竺却极为排斥,汉家民族就像是一个宅男,只是喜欢熟悉的人,对陌生人充满列意和排斥。

赵祯知道这一点,所以严禁苏轼给竺发放大宋户籍,不发放户籍可以,但要管理这数十万人没有一个户籍管理制度是不行的。

于是苏轼便另辟蹊径,做了一个人口管理,几十万饶难民必须要在利国监备案,每个人,在做什么,家里几口人,住在什么地方等等之类极尽详细。

这样的管理甚至要比大宋百姓的户籍更为准确,毕竟是几十万人,这样的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吴万全羡慕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大宋的边墙已经彻底关闭,这一次外面无论来多少竺难民大宋也不会开放边境了。

原因无他,利国监的人数太多了些,现在加上新生儿的人数,已经高达二十五万,而大宋的工厂已经到了容纳的极限。

在吴万全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多造一些工厂便是,可他的想法却被苏轼大肆嘲笑了一番。

“人多便多造工厂,工厂多呢?”

“那货物不就多了?”

“然后呢?”

“卖钱呗!”

“怎么卖?!”

吴万全忽然愣住了,他不是蠢人,只是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经过苏轼的引导他便明白,货物越多价钱越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