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着自行车在门卫的目送下离开了学校。
看了看时间,才四点,时间还早,倒是不用急着回村。
赵清也没想到,学籍的事这么容易解决。
按照田校长上次的说法,得考16张卷子才算完成。那样的话,她怎么也得在学校耽搁两天的时间。
没想到,这次田校长给了她一个惊喜。
把今天安排的事都办完后,赵清无事一身轻的骑着自行车,在县城里慢悠悠的走着。
无意间,赵清看到了她上次来过的书店。
想了想,她把车子停在了书店门口。
进去书店,在几个书架间转了一圈,都没有看到她感兴趣的书。
赵清发现,书店里的书还没有废品回收站的种类多,而且书店里的书都太正规,想找本杂书都难。
顺手拿了几本介绍龙国历史,龙国地理的书,赵清就出了书店。
推着自行车来到没人的地方,把手里的书和身上的斜挎包都收进空间,把背篓拿了出来,想要多装东西,还是背篓方便的多。
背上背篓,骑上自行车,赵清就来到了废品回收站。
照例在没人的拐角把自行车收进空间,赵清才进了废品回收站的大门。
经过大门时,赵清往门卫室看了看。果然,那个看门的老头就在里面坐着。
赵清没有上前搭话,反正,等会儿她拿了东西出来,那个老头还是要称重的。
这次赵清时间充足,她就打算在这里慢慢的逛一逛,看看有没有她能用得着的东西。
走到一堆废木材前处,赵清捡了一根桌子腿扒拉了几下,这堆木材都是些缺腿和被砸的,四分五裂的桌子和椅子,还有些小箱子,首饰盒子,都是些她用不着的。
赵清想找两个大点的箱子,来装她买的,以及在废品回收站淘来的书。
不然这些书都摆在空间的地上,太杂乱。
没有收获的赵清,往下堆废品走去。
这堆就是赵清翻过的书堆,这次她用手仔细的找了找。别说,还真找到不少她没看过的书,以及初中课本。
把不能拿到明面上的书收进空间,课本之类的书放在外面。
接着往下走,赵清又在废铁堆里找到了一些能用到的零件,以及新的被回收到这里的,被砸坏的自行车零件。
拿着一堆东西,赵清来到了废品回收站的门口。
不是她不想捡点别的东西,实在是没啥好东西。
里面被砸碎的瓷器倒是不少,还有被砸碎破口的碗,碎掉一半的坛子,没有一个是她能用的。
而且,这里的那些锅碗瓢盆就是完好无损的,她也不会捡回去啊。
谁知道那是什么人用过的东西,用了会不会被传染什么病?
门卫室里的老头见外面有动静,也走了出来,看到赵清捡了这么多废品,也没说什么。而是指了指着秤,让赵清把东西放到上面称一下。
赵清看到了老头的动作,先是把书本放了上去,嘴里却道“同志,你们这废品站只有废旧的小箱子吗?有没有大些的,破一些没关系,我只是用来装书的。”
赵清走到废品回收站的大门时,看到里面的几间房子,忽然想起她上次透过门缝,看到的里面的东西。
这才突发奇想,想问问这位看守废品回收站的老头,也许他知道些什么呢?
老头正在给赵清称书的重量,突然听到赵清的问题,他的动作顿了顿,只是他并没有立即回话,而是示意赵清换下一样。
赵清看老头的动作有些失望,她上前把秤上的书拿下来,把捡来的零件放了上去。
等老头把零件的重量也称好了,赵清付了钱后,把书放进背篓里。正要拿着被老头捆好的零件往外走时。
门卫老头突然开口了“那边的房子里有你要的大箱子,就是价钱有些贵,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
赵清一听有戏,立马放下拿起来的东西,对着老头道“同志,不知道我能不能进去看看?”
老头没有接话,而是点了点头,转身进了门卫室。
赵清有些摸不着头脑了,这老头是答应了吧?
既然答应了,那怎么又走了?
没等赵清再多想,就见老头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走了出来。
老头拿着钥匙就往废品回收站的大门里走去,那方向正是那几间被锁着的房子。
赵清见状,立马跟了过去。
跟着老头来到房子前,看着他用钥匙打开了房门,走了进去。
赵清也跟了进去。
看到房子里摆放的都是大衣柜和大木箱子,这些大衣柜和大木箱子有些地方,明显都不是原装的。
比如,有的大衣柜的一扇门是换上的,有的大木箱子的盖子是换上的,都是些拼装组合在一起的东西。
这时老头道“别看这些不好看,但耐用的很,用个几十年都没问题,要是想要好看,就买些颜料漆刷一遍就行。”
赵清诧异的看了眼老头,以前她来时,这老头都是爱搭不理的,这次怎么突然这么热络?
忽然,她想起了刚才在门口时,老头说的这里的箱子有些贵。
赵清猜想,难不成这里这些组装起来的大衣柜,和大木箱都是老头做的?
看老头这走路三晃的样子,也不像,那就是他家里人或者合伙人,他能在这里面能得到好处。
管他呢,这些箱子再怎么贵,也不可能比新的贵吧?
赵清选了两个比较大的木箱子,这两个木箱子的盖子都是换上的。箱体上有些雕刻上去的花纹,看着特别精致,就是有些磕碰的痕迹。
不知道这两个箱子的盖子哪里去了,要是有一整套的,相信会更好看。
赵清对着老头道“我就要这两个吧,不知道多少钱?”
老头没想到这小姑娘的眼力还真不错,一下子挑了两个老物件,这两个箱子要不是被砸的时候盖子砸坏了,也不会被捡到废品回收站,落到他的手里。
不过,现在这些老物件,也是不值钱的很,对于穷人来说还不如一口吃的呢。
“一个箱子三块钱。”老头道。
赵清听了这价格,也没觉得贵。
她听说她家隔壁林木匠家,卖的新木箱子是5块钱一个。
那几个新来的知青都买了一个,说是用来装东西的。
这事还在村里传了好几天,村里人都说,那几个知青是冤大头。
穿进70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