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太极》再创纪录(1 / 1)

第186章 《太极》再创纪录

《包青天》安安稳稳的拍着。

陈奇闷在屋里写自己的剧本,偶尔去摄影棚看一眼,把主创团队都见过了。

里坡黏上大胡子,脸涂黑,穿上一身戏服风格的官袍,四方步一迈,别说,还真有金超群那股范儿。金超群版《包青天》的一大特点,就是借用了很多戏曲格式,一板一眼,但效果特别好。

陈道铭20多岁,白面书生,黏上几缕长髯,也挺像公孙策的。

陈奇对他兴趣不大,此人年轻时还有一定戏路,演完康熙之后都一个味儿,端的受不了。

“奇哥!”

“叫陈总!”

“陈总!”

这日,张光北趁着陈奇来探班的时候,总算找机会跑过来,啪一个鞠躬:“谢谢你给我机会,我有眼不识泰山,之前冒犯了!”

“行了,你都说过一遍了,我是那么小肚鸡肠的人么?我小肚鸡肠,还会给你角色?”

“是是,您宰相肚里能撑船!”

张光北秒变脸,笑么嘻嘻的德行,没办法啊,那会的陈奇他得罪不起,现在的陈奇更得罪不起。

“话说伱们那个业余表演班开课了么?”

“开了开了,3月初就上课了。”

“那你拍戏不耽误?”

“很多同学都有工作,学校就在每天下班之后给我们上课,相当于夜校。那个叫李成儒的,还有朱琳,哇,他们可羡慕我了,嘿嘿,就我有戏拍!”

张光北也是个逗比。

陈奇摇摇头,给他指点迷津,道:“你演马汉,开封府四大护卫之一,其实没什么露脸的机会。你没事多往包拯身边凑凑,站他背后也行,我跟杨导说说多给你几个镜头。”

“哎呦!您真是,您真是我的大恩人,以后有什么事招呼一声,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张光北激动的不得了,恨不得倒头就拜,来句“布半生飘零,只恨未逢明主……”

行了行了!

陈奇摆摆手,我就想看乐子而已。

…………

3月27日,茅盾逝世,终年85岁。

鲁、郭、茅、巴、老、曹六位大佬,又去其一,只剩下巴金和曹禺了。曹禺在96年逝世,活了86岁,巴金最为长寿,2005年逝世,享年101岁。

同样在3月末。

中影第二季度的看片会举办。

各省电影公司的代表齐聚京城,按照以往的步骤,先行看片,然后订拷贝,来决定第二季度观众们的精神食粮。

“哈哈哈!”

“哈哈!”

“太有意思了!”

放映厅内,一半欢乐,一半皱眉,欢乐的都是中原及以北的省份代表,皱眉的都是南方代表。

这部片叫《喜盈门》,讲北方农村的一个大家庭故事,导演深入农村采风,素材都是真实的,而正是这些真实素材营造出的种种笑料,才让人会心一笑。

不过由于地域隔阂,南北方有差异。

《喜盈门》上映后,导演专门去各地统计:在上海时,观众笑了四五十次;在济南,是七八十次;到烟台,有一百多次;真正到了农村,更是达到了一百七八十次……

这就像南方人看春晚,北方人看滑稽戏一样。

《喜盈门》是80年代农村题材经典,但后世被提及的比较少,比不上《庐山恋》这些。

看片结束,当场统计。

各省代表在纸上写订购的拷贝数,汇总到中影代表手里,最后一算,也眉开眼笑:“《喜盈门》,35mm拷贝,241个!”

“破200了,不错啊!”

“是啊是啊,这是今年第一部破200的吧?”

“中影又特娘赚了!”

各省代表嘀嘀咕咕,实际心里乐开花,片子好,他们才订的多,票房才挣的多。整个电影体系,中影只是发行垄断,这些电影公司却是市场垄断。

因为全国大多数的影院,都隶属各级电影公司的。

县级公司管县里的影院,市级管全市,省级管全省,市与市有壁垒,省与省有壁垒,想怎么上映就怎么上映,压根没有全国性的院线。

“大家去用餐吧,下午我们继续!”

中午休息了一会,接着看片。

全体代表精神抖擞,连拉肚子的都憋着,齐刷刷盯着大银幕,在报纸上沸沸扬扬的《太极》,在外面挣外汇的《太极》,终于回到国内了。

时间从未如此快速,108分钟过后,所有人意犹未尽,依旧盯着银幕,仿佛还能盯出五分钟来。

直到灯光亮起,才齐声叹了一下。

“名不虚传啊!”

“我服了,五体投地的服气!”

“这跟国内就不是一个水准嘛,怎么拍出来的?”

“好了好了,开始填报吧!”

中影代表一张死人脸,与《喜盈门》完全不同,《太极》卖多少拷贝跟他们又没关系,要交给东厂的。没错,东厂!

北影厂、上影厂、长影厂……那东方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叫东厂怎么了?这个绰号已经暗暗流传起来了,都在羡慕嫉妒恨那个陈公公!

“订多少呢?”

各省代表拿着纸犹犹豫豫,写了又改,改了又划,只见河南的代表突地一咬牙,刷刷写上一个数字,闭着眼睛交上去,仿佛都不敢看。

“卧槽!”

中影代表一瞧,也吓了一跳,河南疯了?

拷贝买多了不退,钱就白花了。对方在赌《太极》大爆啊,毕竟陈家沟就是河南的。

“给你!”

“这是我的!”

“唉,算了就这个吧,给你!”

一个一个交上去,中影代表现场计算,然后动作卡顿,又算了两遍,大声问:“还有没有修改的?确定是这些了?”

“还有没有?”

“那我公布了!”

他咽了口唾沫,声音都在抖:“《太极》,35mm拷贝,订购数480个!!!”

轰!

一颗炸弹扔下来,所有人七荤八素,短暂的安静之后,又纷纷吵嚷起来:“你没搞错吧,480个?中国有电影以来,也没发过这么多拷贝啊!”

“《庐山恋》多少来着,360?”

“不是,后来又多20,一共380!”

“我的天爷啊,一下子就多了100个拷贝啊,北影厂要当座山雕了?”

“老汪真特娘走运,哪儿找的宝贝疙瘩啊!怎么不给我们峨影厂!”

“……”

中影代表已经无心交流,摆摆手示意大家散了,忙不迭的去了电影局,把单子往领导桌上一拍。

“480个?!没弄错吧?”

“千真万确,您看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如果数据无误,就按照流程走呗!”

“那就要给那小子432万资金啊!(9000块钱一个)”

“你们还没闹够啊?你们还想赖账不给,到时候别来找我说情!”

“……”

中影代表咬牙切齿,只能认了,又道:“那我们一次性发拷贝么,还是像《庐山恋》那样,先给200个?”

领导站起身在屋子里走了两圈,思索半晌,大手一挥:“《庐山恋》搞的我们太小家子气,让人笑话了很长时间,这次480个拷贝,都发出去!”

(《少林寺》的拷贝数就是480个,文中数据基本都参照现实,或者适度增大一些,没有胡乱意淫的。

冇了,明天恢复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