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朕是要做明太宗的(1 / 1)

朱棣的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朱高煦这小子遭逢打击之后,重新爬起来,确实不一样了。

放在过去,这种替大侄子扬名的事情,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干的,便宜老大,想什么呢?他可是要当太子的人!

可眼下的朱高煦,似乎对太子之位已经失去了兴趣,他专心放贷,又鼓捣纺织作坊,还有火药作坊,支持培养人才……老二的所作所为,都堪称利国利民。

朱棣满心喜悦,却又陷入了沉思。

儿子都这么努力,自己更不能落在后面。

“少师,俺的心思你最清楚不过……俺是要做明太宗的!”

太宗,就要有太宗的功业…当然宋太宗除外。

朱棣的声音不高,却让姚广孝浑身一震,不由得瞪大眼睛,随后又是理所当然的一笑……朱元璋建基立业,庙号太祖,实至名归。

朱棣继承父皇位置,庙号太宗,也是情理之中。

只不过仔细想想,真的是那么合情合理吗?

提到太宗二字,最为人熟知的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下了天下。

登基之后的唐太宗,大刀阔斧,励精图治,将大唐王朝推向了巅峰。

很凑巧的是,朱棣也是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帝位,登基之后,也是一心求治,希望有所作为。

这是巧合,也不是巧合。

这两位多少都有点得位不正,迫切需要功绩证明自己,而起他们本身也都是雄才大略,希望成就前所未有的功业。

如果仔细对比,就会发现,朱棣的处境更难一点……毕竟你能把李世民和朱棣放在一起比较,谁更厉害,还不好说,总归是能比较的。

但如果有人把李渊和朱元璋放在一起,那就多少有点侮辱人了。

所以对于朱棣来说,他需要走出朱元璋的阴影,建立属于自己的功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少师,其实从俺坐上龙椅以来,俺就在思忖,到底要以什么样的功绩,告慰皇考……你能告诉朕吗?”

姚广孝沉吟少许,无奈道:“老臣也说不清楚……想来陛下或可问计天下读书人。”

朱棣愣了一下,就说道:“少师讲的是明年科举?伱让朕在殿试上以此为题?”

姚广孝点了点头,“想来汇集天下最聪明的读书人,必定可以给陛下一个合适的答案。”

朱棣沉吟少许,认可了姚广孝的建议,但是他却没有那么乐观……读书人什么德行,他见得多了。

经过层层选拔,能过关斩将,参加殿试的读书人,固然都是少有的人才,但是这些人也都被彻底驯化,满肚子都是孔孟之道,朱子之学,这样的人,又能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见解?

朱棣怎么能乐观得起来?

朕要的是超越皇考的功绩啊!

哪怕只要告诉朕,该做什么,朕也会重赏的。

朱棣思忖再三,也没有头绪……街道上的夸官依旧在继续,鞭炮声音,晴空炸响,百姓兴致勃勃,大声聊着,哪怕过年,也没有这么热闹。

确实,在洪武朝,还没有这么个特别的私塾。

或许这个私塾,能给自己答案?

朱棣思前想后,还不得要领。

但是应天百姓的勃勃生机,万物竞发,还是让他欢喜鼓舞。

或许保持下去,就能找到超越父皇的希望……朱棣想着这些事情。

但是对于徐景昌来说,却已经无暇思考了。

整个夸官行动,岂止是成功,简直就是成功!

无可挑剔的成功!

朱瞻基坐在马背上,屁股坐得生疼,还要时刻保持笑容,脸上的肉都凝固了。

“娘,孩儿太惨了,我需要补偿。”朱瞻基见到了老娘,岔开两条腿,一扭一扭,像是可达鸭似的,扎进了张氏的怀里。

原来他的大腿内侧已经磨的红肿,有些地方皮都磨破了,渗出了血水,着实是够惨的。

张氏也不由得心疼起来,“殿下,你说就算是正儿八经的状元夸官,也不至于这么兴师动众,万一把咱儿子累坏了,那可怎么办?”

朱高炽向上翻了翻眼皮,“说实话,我倒是想受累,可惜没那个福气。”

朱瞻基哼道:“那可不,你要是去了,还不把马儿也压塌了。对了,我在皇爷爷那里看到过,有的马背都弯了,是不是你干的?”

朱高炽愣了片刻,哪有马的腰是弯的?

愣了好一会儿,他突然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兔崽子,不要胡说八道,那是骆驼!是骆驼!!”

朱瞻基才不信呢,“我看就是你坐的,等回头我要好好问问皇爷爷去。”

朱高炽举起巴掌,一想到儿子屁股很惨,没有落下去。

“这巴掌先存着,等你好了,按照利滚利,打你个二罪归一。”朱高炽怒斥了朱瞻基,随后对张氏道:“你不晓得,从下午开始,学堂的门前,就堵满了要进去念书的人。从上到下,整个应天都动了起来。老百姓如此热烈,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光是这样,咱儿子走这一趟就没有白费。”

张氏怔了一下,“当真?要是真有用,干脆让我那俩兄弟也去念书算了,好歹涨点本事,别给家里头丢人。”

朱高炽一想到自己的两个小舅子,也是挺无奈的。

“回头我跟表弟说说,看看他能不能高抬贵手,行个方便。”

张氏都傻眼了,堂堂太子,要送个人进去,还不是手到擒来?

居然要走后门?

这学堂门槛多高啊?

张氏心怦怦乱跳,越发想把兄弟送进去了。

只不过她恰恰猜错了,叙谈那边不是门槛太高,而是根本没有门槛!

想想当初吧,是为了救济流民,才设立的学堂。

而最初的时候,也是以学习一门手艺,掌握谋生技能为主……读书识字,不过是附加的。

要不然朱瞻基也没法动不动就考第一了。

可现在学堂的名声打出去了,成千上万的应天百姓,带着孩子登门,想要过来读书,谋个出路。

学堂的地盘不够大,装不了这么多人,老师也不足,没法给这么多人上课。

而最最关键,就是这么多学生,以后干什么去?

他们辛苦读书,学成本事,却没有施展的舞台。

失落伤感是免不了的,弄不好干脆学宋江落草为寇,更严重的,直接提刀上洛了。

所以在没有充分准备之前,随便大兴教化,培养人才,让人人读书,那不是做功德,干好事,那是给自己挖坑埋雷。

没读书,不识字的时候,还能安下心,老老实实承袭家业,老爹干啥,自己就干啥,子承父业。

可一旦读了书,开了窍,想法总是走在能力的前头。

只有账房先生的能力,也会觉得自己可以当内阁首辅。

不给他机会,就会觉得怀才不遇,谁都对不起他。

所以说,问题的关键,不是培养多少人才,而是这些人才要何去何从……

“大家听好了,我们是汉王手下的放贷钱庄的,我们需要各种账房先生,前期就是三千人。往后还要招收,越多越好。只要在学堂里面读书,学会算学,通过考核,就可以来钱庄做事。我们可以签订约书,只要你们通过考核,我们必定要人!”

和钱庄相对,一面蓝色的旗帜,迎风飘扬,上面也有两个大字。

招工!

“大家伙看仔细了,我们是赵王麾下,民间邸报社……我们这边招文书,会写文章的,能针砭时弊,文笔出众的,暂定一百人。”

听到只有一百人,有人都选择离开了,机会不大啊。

这时候招工的人也急了,“大家伙别看可听仔细了,除了文书之外,我还还招收印刷的排字工,这个只要认识两千个字,能准确排列就行啊!你们进学堂,一天认识六七个字,一年下来,就能来上工。我们要三千人,每月工钱一百贯起步啊!”

一百贯宝钞!

这可不是小数啊!

老百姓怦然心动。

就在思索签不签字的时候,那边又有人喊出了价码。

“我们这是丝绸作坊的,每月八十贯宝钞……但是大家伙可听好了,我们包吃包住!而且不需要认识那么多字,只要在学堂培养三个月到半年,就可以上工,立刻拿钱!”

两位王爷打起了擂台。

没办法,他们迫切需要人员,拓展业务。

就算暂时用不着,也可以招募到麾下,免得便宜了别人。

老二老三对朱瞻基有点叔侄之情,但是不多,要是没有好处,他们才懒得费心思呢!

而现在名声打出去了,老百姓源源不断。

他们的事业也可以起飞了。

“陛下,在京城放贷,几十个铺面,加上汇总的账目,没有几百个账房先生,根本算不过来。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安排人员去乡下,每几个村子,就要有一个放贷员……他们帮老百姓计算利息,发放贷款。这些人就是替陛下争取民心的急先锋啊!”

徐景昌给朱棣算账,“还有那些排字员,有了他们,才能大举使用活字印刷……眼下陛下有旨意下去,层层传达,到了老百姓那里,只怕要一个月以后了。可是当各地都有邸报之后,百姓和地方官吏,甚至可以同时得到朝廷的消息。最多十天,就能举国皆知。陛下想想,这里面的差别有多大?”

“这个学堂,能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变化,简直难以估量!”

朱棣深深吸口气,闭目思索良久,突然笑了出来,“朕懂了,朕知道怎么超越皇考了。徐景昌,你帮了朕的大忙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