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苦兮兮的,跟着徐景昌出来,还不停抹眼泪……怎么形容他呢,就好像被主人丢弃的小狗,突然之间,又和主人重逢了。
既喜悦,又委屈,恨不得搂着徐景昌的大腿,好好哭一场。
大人啊,你可知道,换了通政使,我有多委屈啊!
徐景昌斜了他一眼,“我说老吴啊,有那么委屈吗?解缙他给你小鞋穿了?要真是这样,我就去把他提过来,让他给你赔礼,怎么样?”
吴山一听,眼角泛起泪花,更加伤心了。
“不是解学士欺负下官,就是下官一直伺候着大人,结果大人一走,偌大的通政司,下官也不知道干什么。想伺候伱和姚少师下棋听曲,你们都不在了,我也不敢去给你们添乱。每天就在通政司,空落落的,从早到晚,昏昏沉沉,无所事事。一天一天,幸好大人来了,不然下官一准憋屈死了。”
徐景昌看了又看,无奈一笑,“你啊,要是个进士,我就想办法让你接通政使了。”
吴山立刻摇头道:“大人,卑职算是看出来了,通政使越发有宰相气度,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下官,卑职也不想别的,只想跟在大人身边,好好伺候大人,就是下官的福气了。”
徐景昌忍不住笑道:“老吴啊,你也别委屈了,有朝一日,解缙滚蛋了,没准就是你接替通政使,要对自己有信心。”
吴山一听这话激动了,毕竟徐景昌说话,向来掷地有声,还没有吹过牛皮……“大人,卑职都不敢想,我能有本事接替通政使,大人真是过誉了,卑职受宠若惊。”
徐景昌顿了顿,无奈道:“老吴啊,你许是误会了,如果论起才情本事,只怕你一辈子也当不成通政使。”
吴山又傻了,“大人,难不成您是拿卑职开心?”
“当然不是。”徐景昌认真道:“谁说通政使一定要德才兼备的?谁又规定九卿重臣每个都是人精?在大明的这个朝堂上面,有两种人混得开,一种足够聪明,能够不着痕迹地耍花招,瞒过大多数人。一种就是老实巴交,蠢得恰到好处,出事的时候,大家伙都愿意拉你一把,帮着你擦屁股。这样的人,即便当上了通政使,也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利益,没有本事做出任何改变,这也是极好的人选。”
吴山的脸黑了,“大人的意思,卑职可以当后者呗?”
徐景昌哈哈大笑,“老吴,我更希望你能把我给骗了,等机会降临的那一天,执掌大权,呼风唤雨……不过在这之前,你还是把蠢材演好,知道吗?”
“知道!”吴山破涕为笑,“大人,卑职明白了,大人今天还是吃酱肘子?”
“对,来两个,从今往后,有我一口肉吃,就有你一个碗刷。”
吴山怔了一下,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还是跟大人混有意思。
徐景昌叫来了吴山,顺便又把朱勇借调过来,凑齐了一对卧龙凤雏,他开始发号施令,进行紧张筹备。
首先是刊印书籍,要知道大规模印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雕版印刷也好,活字印刷也好,全都需要相当成本。
尤其是活字印刷,听起来像是很进步的技术,但很长时间,并没有多少优势,甚至还处在劣势。
这就不得不说,活字并不稳定,排版的时候,容易高低不平,印刷出来的字迹轻重不一……而且排版本身,也不是一个容易的活儿,需要有足够多既识字,又愿意付出辛苦的工匠,才能大举印刷。
而且这个出版物还必须是不断更新的……诸如论语这种,内容固定,且需要的人非常多,常年都有人购买。
这就不需要活字印刷,大可以做出精致的雕版,能够使用很长时间,只要卖得足够多,成本就可以摊薄很多。
作为工具书,教科书,精致一些,反而更容易卖高价。毕竟你也不会因为价格低廉,就买好几本论语放在家里,完全没有必要。
所以说任何看似很颠覆的技术,都很难做到一经推出,就风靡天下,摧枯拉朽,淘汰已有的东西,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就像是电动车,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只可惜败给了油车,兜兜转转一百多年后,才靠着技术突破,卷土重来,异军突起……
活字印刷就是这样,很早被发明出来,中间沉寂相当长时间,最后才取而代之。
但不管怎么说,朱高燧这小子有些本事,愣是如期把书籍刊印出来了。
徐景昌接在手里,仔细看了看,“纸张有些发黑,没舍得用好纸?”
朱高燧点头,“我想用好的,只怕朝廷出不起钱。”
徐景昌又看了看,“印刷还挺好的,图形很清晰,殊为不易啊!”
朱高燧道:“这都是你收拢的那些年轻工匠,他们听说是给普通百姓免费发放,都很卖力气,连轴转,昼夜不歇。务求精美,便宜,要让乡亲们拿到实惠。”
徐景昌顿了一下,也就明白过来,自己从去年开始,就收拢流民青年,教导技能,现在看来,是开花结果了。
如果是那些念四书五经出来的读书人,他们宁可去当私塾先生,也不会进印刷厂当工人。只有自己培养出来的,才能不辞辛苦,老实听话。
“你对工匠们好点,要是有什么不好的话传出来,你别想去我那里招募人才。”
朱高燧翻了翻白眼,“还用你说,我对他们不好,二哥就挖我的墙角了。他往外放贷,还要筹备纺织作坊,成千上万的织机,缺了人才,谁给他干活?”
原来这两头猪还在竞争啊?
徐景昌松了一口气,情况还不赖。
“可以了,告诉朱勇,近日就可以动起来,凡是进京交割钱粮的百姓,都赠送书籍三本。”
没错,是三本书籍!
这里面有一本简本救荒本草,里面搜集了南方常见的六十多种野菜,算是百姓最常见的。包括一些有毒的野菜,需要进行处理,才能食用,方法也都写上了。
另外一本,就是解缙编的小册子,主要介绍各个方面的常识。
至于第三本,就是一部阳黄历。
这个东西很不起眼,许多年轻人都忘记了还有这么个玩意,只有上了年纪的,还喜欢买一本日历,挂在家里头。
其实仔细翻看,这个日历还挺丰富的,里面不光有日期,还有些生活常识,农历节气,宜忌的事项。
可别小看这东西,放在古代,简直就是一本生活宝典。
华夏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时间节气……如果有一点点错误,就会影响收成。
如果收成不好,就可能交不上田赋,吃不饱肚子,连续出错,就可能造成灾荒,流民遍地,丝毫马虎不得。
因此历代都设置钦天监,观测天象,测算历法……然后每年都把新的历法送去民间。
地方官吏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劝课农桑。
所谓劝课农桑,就是根据时令节气,进行农业生产。
除此之外,还有婚丧嫁娶,破土动工,等等事宜,都要选个吉日吉时,也都是从历法上面来的。
毫不夸张讲,这个历法就是老百姓一切生活的准绳,作用之大,简直超出后人的想象。
假如你手里有一本历法,又恰巧认识几个字,周围十里八乡,想要选个结婚的好日子,都会过来请教你。
别的不说,一坛子好酒,一颗大猪头是少不了的。
这可是身份地位,知识学历的象征。
马老汉代表乡亲,将田赋送去了户部,顺利交割……拿着完粮的条子,就准备回乡。
这是他第二次进应天了,上次是为了给老婆子寻医问药,他向汉王的钱庄借了钱,救了老妻的命。
能只花一成五的利,借到钱财,化解危难。
老马一下子在十里八乡出了名。
乡亲们遇到事情,都愿意请教他。
今年交秋粮,原来的粮长恰巧上了年岁,大家都说老马有见识,就让他领着大家伙把税粮送来。
老马欣然答应,他也正好去把钱还了。
一成五的利,汉王钱庄那边,果然是童叟无欺,实在是仁义。
“咱们有福气啊,汉王是贤王,户部也是好官。要我说啊,下次跟乡亲们说,咱们也交宝钞,可别运粮食过来,多累人啊!”
旁边一个青年人含笑道:“马大叔,咱们不送粮食,就要乡亲们自己卖粮,大家伙不是害怕吗!要不干脆您老辛苦一下,帮大家伙卖粮食,赚了钱,算是您的。”
马老汉翻了翻眼皮,有点心动。
交粮食属实会有耗羡,不如宝钞干脆方便。如果能先把粮食卖了,然后交税,属实能节省不少。
但是倒买倒卖,这生意他也没弄过,能行吗?
正在他闷头思索的时候,有个年轻人快步过来。
“老伯,你们是来送粮食的吧?可交割了?”
马老汉下意识点头,“交了。这位小后生,有事?”
年轻人笑呵呵道:“老伯,你看,这是三本书,有万年历,有大明通识,还有救荒本草……这里面天文历法,怎么打官司告状,如何经商买卖,如何交税,遇到了什么事情,去找哪个衙门……全都一清二楚,这是朝廷的恩典,特意送给乡亲们的,不要钱的。”
马老汉下意识接过来,通行有识字的,捧过来小心念着……马老汉听了一会儿,浑身激动。
“好啊,太好了,咱们能做生意了!”
他说着,慌忙起身,冲着年轻人道谢,“小哥,你可帮了俺们大忙了。”
年轻人道:“老伯,别客气,这是朝廷吩咐的,是陛下的意思。”
马老汉顿了一下,道:“过去俺就知道汉王是个好人,陛下是汉王的爹,自然也是好人……咱们真有福气,遇上了明君啊!”
说着马老汉跪在地上,把三本书高高举起,“草民叩谢天恩!”
就在马老汉跪下的不远处,有一驾马车停在那里。
“侯显,看样子他们弄得还挺热闹的。”
侯显低声道:“皇爷,百姓都叩谢天恩,感谢陛下大恩大德,奴婢看着都心里热乎乎的。”
朱棣点了点头,“朕承袭父皇的天下,自然要用心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