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1章 清君侧(1 / 1)

大宋将门 青史尽成灰 3138 字 3个月前

“你们都看看,对这个方略有什么意见?”

王宁安将分权方案交给了政事堂的几个人,吕惠卿首先拿起来,从头到尾阅读一遍,然后传给了别人。

坦白讲,这个方案步子有点小,皇帝不但保留了最终的人事任免权,还成为三军统帅,拥有绝对的军权,只要兵权在握,随时都会反复,从心里讲,吕惠卿是不满意的。

但他转念一想,谁都知道兵权重要,假如直接从赵曙手里抢夺,没准会激起皇帝的愤怒,把来之不易的局面破坏。

饭要一口一口吃,先把成果稳固下来。

想到这里,吕惠卿看了看章惇几个,发现他们都点头了,吕惠卿带头道:“师父的安排很合适,只是弟子有个建议,枢密院和参谋部的主官必须是文官,而副手才是武人,不知道师父意下如何?”

吕惠卿有自己的盘算,虽然皇帝是名义上的三军统帅,但是具体事务还是下面的人干,主要是三个机构,军中的预算和人事是兵部的,训练选拔归枢密院,制定作战方略则是参谋部的职责。

在三个衙门,兵部当然是归政事堂说了算,另外两个衙门如果主官都换上文人,等于文官掌军。

虽然武人地位很高了,但是权力却没有了。

显然,吕惠卿想靠着这一条把实际的兵权揽在政事堂手里。

其余的几位相公,有人赞同,也有人犹豫。

王韶就有保留,“如果都是文人当主官,万一没有不通军务,岂不是耽误了大事,我看不妥。”

章惇闷声道:“既然这样,参谋部交给武人全权负责,枢密院则是文人执掌。”

他的建议提出,苏辙立刻道:“子厚兄的提议不错,枢密院负责征兵训练,征兵要和地方打交道,而训练则是有章法可寻,只要按照规矩,就错不了,交给文官能够胜任。”

吕惠卿眼珠转了转,能都拿到最好,但是退而求其次,掌握了枢密院,等于调兵和统兵的大权都在文官手里,武人只能负责战争谋划,方略制定,也算是达到了目的。

“师父,弟子也赞同,就这么办吧!”

王宁安又沉思半晌,终于点头,他和几个人把内容仔细推敲几遍,直到没有半点错误,才立刻封存,派遣专员,送去幽州,交给赵曙御览。

……

“万世之功,万世之功啊!”

大家喜笑颜开,跟吃了蜜糖似的,只要等皇帝点头,正式公布颁行,这么多年变法的成果就巩固了,君臣的责权也就明确了。

虽然还会有倾轧,还会有党争,但是大的规矩定下来,就算再闹腾,也不至于毁了大局。几乎每个人,都有种如释重负的舒爽。

成功近在咫尺,我们能行的!

政事堂洋溢着喜气,可其他人却是如丧考妣。

赵曙旨意下来,同意划分君臣权力,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官场都沸腾了,王宁安他们虽然秘密商讨,但是一些内容还是流传出来。

当看到这个结果,许多人承受的震撼丝毫不比王雱小,王大国舅能被吓疯了,他们也差不多!

“怎么会?怎么会啊?”

文彦博赤着脚,在地上走来走去,一双老眼都要瞪裂了。

还真是奇葩!

赵曙肯让权力够奇葩了,政事堂拿的不多,仅仅是把目前的局面用条文规定下来,这就更奇葩了。

至于两个奇葩加在一起,则是奇葩中的奇葩!

王宁安啊,这么难的事情,怎么到了你手里,就容易了吗?

苍天不公啊!

文彦博的判断其实和王雱等人都一样,为了权力,君臣一定会开战的,所不同的是王雱把筹码压在赵曙身上,而文彦博则是忌惮王宁安的力量,决定先静观其变,时机成熟再出手。

就是这点犹豫,救了文彦博。

可老文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姓王的和陛下不打了,还谈妥了,你们如胶似漆,相安无事,老夫哪里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这不是要人命吗!

文彦博看着自己的草堂,老家伙简直要哭出来了。

这辈子怕是要永远如此了,大丈夫手里无权,活着有什么味道,还不如来一把刀子,把自己杀了算了!

老文郁闷要死,但是他也知道不能飞蛾扑火,既然到了这一步,就没有什么可以做文章的余地了。

看起来王宁安是真的要立地成圣了,老夫算是被死死吃了一辈子。

文相公无可奈何,但是有些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王宁安这是欺君了!”理学众人凑在一起,仔细研究应对策略。

以往他们痛失议政会议的阵地,已经被逼到了墙角,到了不得不战的时候。

“我绝不相信陛下是主动交权,一定是王宁安胁迫天子,才有了这一道旨意,他这是蓄谋已久的!”杨时气哼哼道。

有人也跟着附和,“当初陛下去幽州养病,而幽州就是王宁安的老巢,他应该是早有布局,我怀疑此刻陛下已经落在了王宁安的手里,身边都是王宁安的人,他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真是想不到啊,王宁安居然成了我大宋的活曹操!”

“辜负先帝圣恩,这个贼臣当千刀万剐!”

……

这些人越说越狠,如果王宁安在他们身边,保证给撕碎了吃!

更有人公然喊出了“清君侧”的口号!

废了王宁安,废了新法!

只是他们似乎忘了,一直主张限制皇权的就是理学,他们喊得最大声,如今却坚决反对,真是够讽刺的。

如此看来,理学的主张也无非是为了夺权而已。

别的都是虚的。

如果能够拿到权力,支持皇帝也没有什么不好。瞧瞧,人家就是善于变通,了不起啊!

他们讨论了好半天,渐渐也觉得无聊了,要是背地里骂人,就能把对方骂死,只怕王宁安的骨头都烂没了。

“你们大家都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对付王宁安?”杨时发出了疑问。

他这么一说,许多人都傻眼了。

政事堂铁板一块,议政会议掌握不了,虽然他们说皇帝被挟持,但是谁能跑到幽州,请求赵曙出面澄清,然后拿下王宁安?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再有,金融势力也掀起了那么大的风波,满世界挤兑,结果却促成了朝廷迅速接收银行,偷鸡不成蚀把米,还想和王宁安斗,有多少的能耐?

理学这帮人,也就剩下一点嘴炮了。

杨时非常苦恼,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办法。

假如王宁安和赵曙之间,调和了关系,连最后的隐患也消失了,他们的末日真的不远了。

什么办法都没有?

难道王宁安真的无敌了?

正在这时候,有个年纪在30出头的人站了起来,他叫张绎,是程颐的弟子,眼下在礼部做事。

光是这一点,就证明此人不简单。

在理学普遍受到打压的情况下,还能在六部混得风生水起,没有一点功力怎么行!

张绎做事冷静认真,很有些韬略。

“我看王宁安还没有到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的地步……他如此限制皇权,其实犯了大忌。”

“怎么说?”杨时好奇问道。”

“是这样的,我大宋出来原来的路改成行省之外,其余的地盘,只有河套和渤海等地是以行省并入大宋,其余的地方全是向陛下臣服。”

大多数人没在礼部混过,也没研究过外藩的情况,不明所以。

张绎给大家解释,原来很多的部落和藩国,并不是直接并入大宋,而是向赵曙宣布效忠,比如辽东的女真,比如高丽,比如倭国,还有交趾等地,全都是如此,他们只是归皇帝一个人,政事堂虽然也能派员过去,但是原则上,政事堂无法直辖这些地区。

杨时听到张绎的话,似有所得。

“把话说明白点。”

张绎点头,“那些蛮夷只认大宋天子,如今天子权力被限制,将政务交出来,他们也要划归政事堂直辖,这帮人全都野性难驯,能愿意低头吗?”

效忠皇帝一人,只要每年交点土产,还能得到赏赐,名义上臣服大宋,实际上和土皇帝一模一样。

不是王宁安不想收拾这些人,而是没有功夫,也没有时机。

想想吧,大宋的面积有多大?事情有多少?

天竺还在叛乱呢,其他地方的王公,贵胄,部落,头人等等,数之不尽,根本来不及整顿。

张绎笑得格外阴险,“既然天竺的叛乱挑起来了,那就不如多来几处烽火,让王宁安自顾不暇,他应付不过来,还有什么脸留在政事堂。他垮台了,那些虾兵蟹将也就没法自保了。”

杨时认真听着,他的眼前一亮。

不得不说,张绎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对啊,从海外下手,让王宁安自顾不暇!

好巧不巧,理学在海外颇有势力,二程还在外面漂泊呢!门人弟子,遍地都是,弄出点动静,绝不困难。

可杨时还有些犹豫。

“海外固然是很好的发难借口,可这么多地盘,情况如此复杂,该从哪里下手,谁能教我?”

还是张绎,他早就有了盘算。

“论起对海外情况的熟悉,首推是张方平,假如张相公能帮着我们出谋划策,这事情就成了一半。”

杨时听完,直接泄气了,“张方平不傻,他才不会帮忙!“

张绎笑嘻嘻道:“不用担心,张方平此前给陛下上了一道疏,写的就是他对海外的分析,极为详尽,如果能拿到手,我们照着上面所写下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