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4章 法家遗风(1 / 1)

汉道天下 庄不周 33 字 2022-12-01

蒋琬一下子愣住了,心中忐忑。

他起身发言是一时冲动,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同时会得到天子与太尉的答复,而且这么直接。

天子也就罢了。周不疑说过,天子平易近人,与身边的年轻郎官们相处融洽。可是太尉贾诩却是个阴沉之人,城府极深。

他怎么会回答他这个刚入职没几天的年轻尚书的冒昧问题。

莫不是自己过于激烈了?

见蒋琬不安,刘协笑了笑,伸手向下轻按,示意蒋琬还座。

蒋琬脑子一片空白,茫然地回了座,才想起来还没谢恩,连忙又向刘协请罪。

“谢陛下恕臣失礼之罪。”

刘协含笑点头,心里却道,这江南人果然莽得很,连蒋琬这样的温婉之人都有火爆脾气,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年轻人,有冲劲,不畏大人是好事,但更要敢于面对现实。”贾诩淡淡地说道:“希望你也能将这份勇气发挥在学问上。孟子有言,孔子乃圣之时者。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圣人,不可因为圣人曾经说过什么,就以为万世不移,不敢质疑。”

蒋琬一时语塞,觉得哪里不对,又找不出理由反驳。

他想维护的是董仲舒的观点,但贾诩用的却是时下更为盛行的孟子的观点,两人都是儒家先贤,哪个对,哪个错?

总不能说孟子错了,董仲舒更高明吧?

见蒋琬不说话,脸却憋得通红,刘协也没有再说什么。

蒋琬虽然聪明,但儒学水平有限,远远不到能和人辩驳的境界,更别说面对贾诩这样的智者。不过以他的天赋,也用不了多久时间,就会慢慢改变观念。

年轻人的好处,就在于能接受新理念。

刘协重回话题,和贾诩讨论建律学堂的事。

他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一直没有公开讨论。原因还是那个老问题,法家给人印象太坏了,沾点边都有麻烦。他本人对法家的印象也不太好,不想简单的将既有律法之学当作官方认可的学问,引起儒生们过于激烈的反应。

但贾诩提议,由有儒门背景的高柔来主持律学堂,却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案。

周忠推荐高柔,是因为高柔的门户。

陈留高氏能与汝南袁氏结婚姻,自然不是普通门户。

其实有一个很多人都忽视,或者有意掩饰的事实,法家的起源并不在关中,而在战国时的韩魏,如今的汝颍一带。荀子就不用说了,韩非是颍川新郑人,李斯则是汝南上蔡人。即使是在儒家独尊三百年后,汝颍一带以律学传家的家族依然不少。

阳翟郭家、陈留高家都是如此。

由高柔出面创立律学堂,就算儒门有意见,也不会那么激烈。

反复权衡之后,刘协接受了贾诩的建议,传诏周忠,提出了建律学堂的建议,并请周忠推荐合适的祭酒人选。

他没有点明高柔,但他相信,以周忠那种好名的习气,肯定会优先让高柔出任律学堂祭酒,而不是留在司空府做长史。

蒋琬随即根据贾诩的意见重拟诏书,用了玺,然后用快船发出。

——

不出刘协所料,收到诏书之后,周忠虽然对律学堂这种事从内心深处反对,但他也清楚,这是大势所趋,由世家子弟来推动,总比由天子选定的人来推动好一些。

则对高柔本人来说,出任律学堂第一任祭酒也比出任司空府长史更有前途,将来不仅可以刻在墓碑上,还能写入青史。

唯一受损的只有他自己,少了一个得力助手,还得继续受累。

周忠很快做出决定,推荐高柔出任律堂堂祭酒,满宠则转为司空长史,专门负责长沙案。

满宠、高柔都是司空府下属,周忠毋须经过天子同意,直接发出文书,命满宠、高柔迅速交接手中的事务,赶赴新任。

高柔就在周忠随员中,接到命令后,当即起程,赶往泉陵。

与周忠有些不情不愿不同,他对这个新任命非常满意,甚至是正中下怀。

他虽然才三十岁,却已经在郡县为吏多年,处理过很多案件。只是受高干牵连,影响不出陈留郡,更无缘出现在天子面前。这次蒙周忠推荐,能够成为律学堂第一任祭酒,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坊间传闻,天子重法,只是担心反对声音太大,这才一直没有公开提倡。这次建律学堂还是以培养郡县官吏的名义。

但是随着“依法治国”的理念渐渐得到认可,重视律法之学的研究必然会提上日程。正如儒家需要改革一样,律法要想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也需要一场变革,以便和人家印象中的法家画清界限。

为此,他已经准备了好几年,甚至研习了一些西域的律法,以为他山之石,只等着向天子进言的机会。

六月下,高柔赶到泉陵,却没能在第一时间和天子见面。

他病倒了。

南方气候潮湿,再加上之前刚刚发过洪水,可能是急于赶路,身体劳累,饮用的水不干净,结果得了痢疾,上吐下泄,没两天人就变了形。

刘协收到消息后,派来了太医,并让高柔安心养病,不要急于一时。

建律学堂是件大事,需要充分准备。他正在选址,高柔可以先做一些准备,看看需要哪些教材,列个清单,由印坊准备。

高柔非常感激,精心拟了一个书单,让人转交给刘协。

他本来以为自己会在床上躺一段时间,但出乎他的意料。太医开了药之后,他只吃了两天,身体就基本复原了,甚至能起床走动。

“神医啊。”高柔庆幸之余,又感激不已。

他的父亲高靖就是因为在蜀郡为官时水土不服,最后病死在任上。他千里迢迢到蜀郡治丧,尝尽辛苦,用了三年时间才将父亲的棺椁带回家乡安葬。

奉诏来为他治病的太医却不以为然。“这种病在本地很常见,也有现成的办法和药材,太医署早在几年前就有准备。你这副药里只是添了一些补气的药材,其他没什么稀奇的。好得这么快,还是你年轻,身体好。”

高柔很诧异。“天子几年前就准备来江南了?”

“不是为天子,是为南征。”太医得意地一笑。“对南征的将士来说,水土不服可比叛军更危险。我们太医署研究各地药方、药材,首先是为这些将士准备的。我们虽然不能开弓射箭,却也是国家不可或缺的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