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旱后的大灾害(1 / 1)

史县令举报山阳观的奏折,果然如葛知事所说,在各级的有司衙门,引起了不同的争议。

地方上的州府和巡抚衙门,驳斥了史县令,说其好大喜功不务正业,一所道观购买土地收治流民,却被其夸大到如同造反的地步,何其荒谬。

尤其是奏折中说的,道观拥有上千名,训练有素装甲精良的团练兵丁,更是情理不通夸大臆造。

拥有这样甲兵的道观,还只是呆在山里开荒种地,而且开垦的荒地,还是花费巨资买的,有这样的造反者吗?

巡抚衙门不但只是训斥了史县令,还上报朝廷,“修武县令任职期间,贪赃枉法,治下的修武县也是民不聊生,朝廷应该把其拿下治罪……”。

史县令人心不足,分赃贪污了卖地钱后,还想着道观的其它财产,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给卷进了朝争的漩涡圈之中。

现在,朝野之中,被阉党打压过的官员,为了重新掌权和复出,攻击阉党余孽的奏章不断。

而且,一部分奏折,为了达到攻击阉党余孽的目的,没有罪证,就无中生有编造罪证。

史县令上表的奏折,到了通政司后,把控了通政司的东林党官员,哪管他奏折中的内容是否属实,一看是说阉党余孽要造反的奏折,先拿过来利用了再说。

至于地方府台和巡抚衙门的驳斥奏章,在党争面前,可以视而不见,不予理会。

于是,史县令的奏折,又一次出现在了崇祯皇帝的御案上。

崇祯二年的春季,黄河以北,很多地区的旱情还是没有得到缓解。

特别是陕北地区,已经连续二年大旱了,眼看第三年的夏粮有时无望,在州县衙门胥吏税丁的催逼下,陕北的农民开始大量加入王嘉胤、高迎祥等人领导的农民造反大军。

一时之间,去年就已经造反的那些大小股陕北起义军,声势大涨,像王嘉胤手下的农民军,已经达到十几万之众。

就连那些不知名的小股造反军,也是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人,整个陕北到处都是造反民众。

这样的造反规模,当地的官员再也掩盖不住了。

而整个陕北农民的暴动,也正式拉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不同于陕北地区,处于太行山南麓的怀庆府地区,在春季的末尾时,终于下了一场救命的春雨。

这场覆盖了黄河北岸少部分地区的春雨,下了二天一夜,大大缓解了太行山南麓以及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的旱情,给这些地区的农户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

山阳镇的土地上,由于水利设施的齐备,两天的大雨不但没有对田地造成内涝,还趁着这个机会,为各处塘堰沟渠大小水库内续满了水。

去年买下的那两万亩坡地,靠近山阳镇的地方,近万亩土地已经改造成了良田,一场春雨过后,田地间的庄稼,得到春雨的滋润后长势喜人。

文启东整个春季都呆在山阳镇,主要的工作就是当老师,兼任校长。

半年时间过去了,道医学堂的一百多名学生,基本已经适应了道医学堂的学习生活。

道医学堂可不是单纯的学习医术的地方,学生除了每天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接受像军队一样的作息和训练。

一百多名学生,经过半年的观察和测试,根据这些学生不同的天赋和爱好,文启东把这些学生分成三个班。

一个班是专门学医的,这个班人数最少,只有五个学生,没办法,在一百多孩子中,能挑出五名有学医天赋的已经不错了。

第二个班的学生人数也不多,只有十二个人,这个班的学生学习内容偏重于军事和武事,和能学医的孩子一样,对军事感兴趣,还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占比也不高。

人数最多的就是第三个班,这个班的孩子,不再学习医典,也不用学习军事,除了基本素质培训外,学习内容主要偏重于行政,平时学习的除了哪几门常规课程外,加上了文启东编撰的行政管理学课本。

虽然做了这样的分班,但是这些学生,只在学习各自专业的时候是分开上课的,上那些都要学习的公共课时,还是要在一起上的。

包括日常的作息和体能训练,也是每天按时按点,一起接受训练。

一百多名十岁上下的孩子,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由初进学堂时的行事杂然无章,变成现在的次序井然沉静稳重。

晨操时,文启东站在操场上的高台上,看着三人一排,队列齐整的在操场上晨练的学生,心中顿时升起一些成就感。

文启东来到了这明时空后,大大小小也做过许多事,哪怕他做过的事中,有让天启皇帝多活了几个月这样的大事,也没有真正改变这个世界。

此时,站在高台上的文启东,看着操场跑动的这些学生,内心不禁感慨:这才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真正的改变。

当然,这些能改变世界的力量还很弱小,还处于隐蔽成长的阶段。

不过,文启东不急,他有足够的时间,来搞这类种田养成游戏。

说到种田,今年道观山谷内外的田地上,庄稼长的都不错,虽然自三月那场雨后,大半个月没有再下雨,可由于道观的田地中,水利设施建设的很好,不怕再出现干旱,夏粮的丰收已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同样是由于那一场雨,被雨水覆盖的地区农田中,多多少少也都长出了庄稼,看情形,要比去年大面积绝收要好了很多。

銆愯璇嗗崄骞寸殑鑰佷功鍙嬬粰鎴戞帹鑽愮殑杩戒功p锛屽挭鍜槄璇伙紒鐪熺壒涔堝ソ鐢紝寮杞︺佺潯鍓嶉兘闈犺繖涓湕璇诲惉涔︽墦鍙戞椂闂达紝杩欓噷鍙互涓嬭浇銆/p>

但文启东知道,整个崇祯年间,干旱年景占了一大半,剩下的几年,不是内涝就是蝗灾。

昨天下午,山谷内农田管事王老汉,来到山阳镇,向文启东说了自己的担忧。

王老汉作为在黄河南岸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农,经历了太多的天灾,他见到文启东的第一句话就是:“观主,怕是要有蝗灾啊!”

文启东听了王老汉的经验判断,再翻了翻关于飞蝗的资料,感觉王老汉所言不虚,十天之内,黄河中段这些下过雨的地区,真有可能形成飞蝗。

对于飞蝗,古人通过观察和总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总结出了大旱之后必有蝗灾的经验。

古人不知飞蝗的成长过程,但已经知道了,飞蝗往往发源于河流、湖泊、滩涂之地。

而黄河流域,正是滩涂众多之地,是飞蝗理想的产卵孵化之所,每当大旱之后,只要一场大雨,大量的飞蝗卵就会孵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会形成蝗灾。

到了明朝时,对于蝗灾,明人已经不是单纯坐以待毙,而是一边祭拜蝗神,一边采用火烧烟熏等方式,来杀死飞蝗,保护自己的庄稼。

王老汉来找文启东,就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找自家观主说说预防飞蝗的事。

要知道,等到铺天盖地的飞蝗一起,就道观这二万多亩地的庄稼,还不够飞蝗一天啃的。

听了王老汉的判断后,根据查找到的飞蝗资料介绍,文启东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当天夜里,文启东就‘飞’到了黄河北岸,在北岸的一些滩涂之地上,查看蝗虫的发育情况。

虽然身处黑暗之中,可滩涂表层地下的情景,还是在神识之下,被‘看’的清清楚楚。

就算心理早有准备,可滩涂浅表地面下,那密密麻麻即将破土的蝗虫,仍然让文启东‘看’的头皮发麻。

文启东用了大半夜的时间,以怀庆府为中心,把几百里的黄河北岸滩涂之地都看了一遍。

情况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有些地段,蝗虫的成虫已经钻出了地面,只等化羽,就能形成飞蝗了。

一旦这些数以亿计破土而出的蝗虫形成飞蝗,整个黄河北岸的庄稼,只怕很难保得住了。

“怎么办?,赶快把这个情况报告给官府!……”,这个想法,文启东只是在脑子里闪现了一下,就放弃了,明末的官府要能靠的住,母猪都能爬上树。

文启东经过思考后,决定还是靠自己来解决。

自己可是拥有金手指的男人,天气干旱,由于自己不是龙王,解决不了下雨的问题,可要想杀死这些蝗虫,在高等级文明的技术中,杀虫剂还是有一些的。

有些杀虫剂,可是能杀死宇宙中的虫族,蝗虫和那些能啃光星球的虫族比,简直不值一提。

为了能有效无污染的杀死蝗虫,文启东抓了几只蝗虫收进小球内,让小球内的仪器对蓝星蝗虫进行分析。

虽然蝗虫一进小球空间就成了死虫,可蝗虫的机能还是被分析了出来,有了样本,能高效杀死蝗虫,并且还是无毒无公害的杀虫剂,很快就合成好了。

这样的完美杀虫剂,要是能在原时空蓝星上建厂投产,几年内,就会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福布斯排行榜上,又会增添一位新晋富豪。

杀虫剂的投放和喷洒,文启东本想使用大型无人机,可现在文启东对小球的使用,还只能每次控制二百斤物品进出小球空间,大型无人机就是在小球内制造成了,也取不出来。

要是把大型无人机拆成零件,时间上又来不及,到时不等文启东组装好无人机,蝗虫就已经形成飞蝗起飞了。

体积不够就数量凑,最后,文启东制造了一百多驾小型喷洒机。

这一百多驾小型喷洒机,在智能遥控器的控制下,同时升空的话,可以覆盖一千多米的直线,携带的杀虫剂,一次可以前行喷洒覆盖五公里。

随后的二天时间内,文启东化身蝗虫杀手,在几百公里的黄河北岸滩涂上,辛勤的灭杀着已经破土而出的飞蝗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