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要让道医实至名归(1 / 1)

江湖上大名顶顶的癫疯道人,带着偏头痛后遗症,狼狈的逃出了凤山观,逃离了山谷。

说是逃,不过是文启东手下留情,没有要了他的性命,毕竟是全真高道,不好把全真龙门派的顶梁柱给搞没了。

虽没要了马道长的老命,对付精神力有奇效的神识‘针’,也给马真一的脑神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想鼓惑凤山真人出山搞事的马道长,是看言语无法说动文启东,就施展自己的‘神通’,想对文启东进行度化迷惑。

令马真一悲催的是,他是李鬼遇到了李逵,精神力遇到了神识力。

当他向文启东进行脑波干扰时,大脑中正在生成的脑电波,被外来的神识波针截断,直接造成了大脑中的生物静电紊乱,

效果很显著,正在运转精神力的马真一,突然面露痛苦,接着就是双手抱头,身子翻到在地,在地上打着滚惨嚎起来。

足足过了一刻钟,抱头嚎叫的马真一才稍稍缓了过来,不过头痛感还在,只是疼痛已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了。

马真一没敢起身,趴伏在地上以头触地,“多谢真人不杀之恩,冒犯了真人,老道我实乃不知天高地厚……。”

像马真一这样的老江湖,文启东既然不想杀他,也就没再和其多废话,只是冷哼了一声后,没有理会瘫坐在地上的马道长,径直出了客厅……。

时间一晃就到了崇祯元年秋。

三个多月以来,山谷总体还算平静,至少那些不知根底的江湖道士,来访的很少了。

几个月的时间,文启东只接见了附近几座知名道观的观主,人家是正式以道观交流的名义来访,葛知事也不好推拒,只好让文启东定夺。

让葛知事把关的目的,就是借助其人头熟的优势,只要是葛知事推过来让自己决定的,文启东一般都会见一见来人。

虽然自己这个道士平时不怎么研究道经,可毕竟顶着道家名号,可以不见那些钻营投机之辈,但也不能真的自绝于道门。

说实话,文启东和这些真正的道士们,没有啥共同语言,双方的思想和知识体系不同,修持的东西更是差别巨大,见了面能探讨出什么。

没有可聊的东西,可也不能闭口不言,于是,文启东就和他们聊医术。

古代那些真正的道士,多多少少都懂一些医术,通过和这些道人们聊医术,文启东发现,此时的道家医术,还残留着一些巫术的影子。

这些巫术的残留,更多的是在那些玄虚的仪式,和无意义的装神弄鬼上面,就是有那么一两点有用的东西,那些道士们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通过和这些人的交流,文启东发现这样可不行,这样的状况,可不符合道医的名声。

劳碌命的人就是这样,刚稍稍清闲了几个月,文启东就为道医的现状操心起来。

为了让道医实至名归,文启东准备编撰一部道家医典。

在这部医典中,药材、医理、病理诊断等基础知识,文启东参考了自己在蒲州时编的那部医书,区别是,去掉了药物精炼制作手法那部分内容,但对药材的泡制和使用方法却没有改变,仍然要比现今的同类医术要先进。

不同于普通医书的是,这部医典加入了许多道家独有的治病手法,说是道家独有,其实是文启东借用道家原有的一些无用治病举动,把这些唬人的无用举动,经过改良后,加入了催眠、精神暗示、经络推拿等有用的东西。

为了让没有修为的普通道士,也能运用这些治病手法,文启东参考了原时空的一些现代医术,还有外星高等文明的一些医术理论,编纂出了一部系统的、普适性的医学著作。

这部道家医典,虽披着道家的外衣,可本质上就是一部集中医之大成的医学著作。

别人写一部医书,时间都是以年记,有些是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完成,到了文启东这里,从他起意写书,到一部千万字的医学典籍完成,只用了七天时间。

这速度,要是让才死没多长时间的李时珍知道了,一定会愤怒的说:“你这个异端,挂逼……”

銆愯璇嗗崄骞寸殑鑰佷功鍙嬬粰鎴戞帹鑽愮殑杩戒功p锛屽挭鍜槄璇伙紒鐪熺壒涔堝ソ鐢紝寮杞︺佺潯鍓嶉兘闈犺繖涓湕璇诲惉涔︽墦鍙戞椂闂达紝杩欓噷鍙互涓嬭浇銆/p>

李时珍如果还活着,看到了文启东编撰的医典,他也只能叹息:“我几十年的辛苦白费了……”

因为文启东编撰的医典,其中药材部分,总药材种类有三千多种,是本草的二倍多。

当然,文启东编撰的医典,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抄本朝纲目的,只不过文启东对本草上的那部分做了修正。

医典比本草先进的地方,不光是内容更丰富详实准确,就是药典上的所有药材插图,都是清晰的彩色插图,上面的图画和原物分毫不差。

这一点,古代的绘画手法是做不到的,就是采用西方写实画法,雕版印刷时,也做不到百分百仿真。

这些明时空做不到事情,文启东只是沟通智脑加上彩色印刷机,从编撰到成书,真是只用了七天,其中六天零三个时辰是在编书,最后一个时辰是印刷出书。

这七天,文启东可不是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干活,他是严格遵守了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拒绝加班。

为了图省事,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播道医,文启东一口气印制了二万部医典,这下,不用担心自己辛苦编撰的医典再失传了。

这部千万字的医典,不同于古代医书的是,医典内容是使用了日常用语,即所有内容都是白话文描述,为了不让读者产生理解偏差,分段和标点符号都使用上了。

古代医术传承困难,那些医书上晦涩难懂的语句也是困难之一,古人受条件限制,需要几句话表达的意思,往往只用几个字来记述,而汉字又是多义字最多的文字,这造成了一句话后世有多种解释的困惑。

其实古人日常说话很少用书面语,就是那些读书人,日常说话也多是白话,想想也是,用书面语交流肯定很别扭啊。

医典编好了,书也印好了,剩下的就是传播出去。

可要怎样才能传播出去呢?

一般正常传播途径,是把书直接放到书斋里去卖。

这种方法,不用试,文启东也知道,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因为这样的技术类书籍,在以科举为主业的古代,那些读书人,不会有多少人感兴趣啊!

光靠那些从医的郎中,是卖不出去几本书的,而且大部分郎中,还很固步自封,只相信自己的传承。

原时空,李时珍写好了本草纲目的手稿后,不要说医术传播了,但只是一个医书出版,就把医圣难坏了。

那些经营书斋能够印书的商人,一看是医书,都不愿意帮他出版。

因为这些出版商知道,出版这样的书,作者不出钱的话,书店连雕刻印版的费用都赚不回来。

李时珍他自己是没有钱自刊的,为了出版自己辛苦几十年写出来的书,他奔波了近十年,也没把本朝纲目刊印出来。

后来,有一位叫胡应龙的富商,见到本朝纲目后,察觉这是能造福万民的好书,就出巨资,耗时三年刻版,才把本朝纲目刊印出来。

这就是本草纲目的第一版金陵本,现存世只有五部,其中三部还收藏在国外。

本草的出版时间,离崇祯元年只不过才隔了二十多年,从本草的遭遇上,可以看出,药典就是放到书斋里卖,也只是蒙尘的结局。

除非把药典的封皮换成风月宝鉴,在再书中加上色彩逼真的插图,才有可能卖出去!

没办法啊!,华夏文明,严格的来说是儒家文明,凡是不能考科举的书,都是奇巧淫技,读这样的书是会误人子弟的。

这也导致,从汉以来,华夏大地上的科技类书籍很难传承下来,生产力技术,从唐朝到明朝末期一千多年时间里,都没有多大的进步,等进入清朝后,更是出现了退步。

既然知道免费送书和放到书斋卖书效果都不好,文启东就决定开个道医培训班,培训一批真正的道医。

能有时间搞培训班,也是因为文启东现在的修炼,进入了缓慢期,急切之间不能再大幅度提升修为了,需要时间来打磨沉淀。

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来修炼,总要找个事做,要不然岂不是真的变成咸鱼了。

要搞培训班,就得有场所,山谷内是不行的,会影响山谷内的清静,地点设的太远也不行,每天来回跑着费劲,最后,文启东决定把培训班地点设在山谷外的山阳镇。

建设山阳镇时,文启东设计的有一些公用设施,一部分用做了学堂,还有空余的一些房舍,就可以暂时先用来做培训班教室。

至于生源,前期还是先以道门中人为主吧,毕竟打的旗号是道医培训。

崇祯元年九月初,一个消息在大河南北的各道观中传开。

再世仙人,皇家御封的凤山真人,要开班讲道了,这可是继鸿钧道主讲道后,真实版的‘神仙’开讲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