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这话我信,楚叔叔虽然看着和蔼开明,但他骨子里带着守正思想。”
得知苏峥被楚青山打电话警告,陈志高哈哈大笑起来:“我跟你说,慕烟那丫头从小就崇拜楚叔叔,她跟楚叔叔的性格差不多。”
“我现在就能想到你俩要是结婚了,不但要听老婆管,还得被老丈人管,两人还都是老师,管教人那叫一个得心应手,一下子就把你在学校缺失的爱补回来了!哈哈……”
“啪!”
苏峥直接挂断电话,不给陈志高更多挖苦自己的机会。
……
“呼……”
吐出一口闷气,齐国生脸上浮现轻松之色。
自打知道要建商场的消息,齐国生就猜到这是苏峥的手笔。脑子不受控制地回忆苏峥之前说过的那些话,继而开始为百货商场即将拥有一个强劲对手担心。看过报纸内容后,压在心头的大石头终于移除了,只要不是同类百货商场就行!
轻松感觉让思路变得通达,再回想报纸内容,齐国生不得不佩服苏峥。
入股不成就自己建商场,这种魄力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关键是苏峥选择的盈利方向,普通人做生意赚得都是下游渠道的钱,他居然想在中间赚钱,而且只是靠场地赚钱。
不过想想苏峥之前建议自己把百货商场的柜台租赁出去,齐国生又不觉得奇怪了。只是不知道这种模式能不能走得通,毕竟柜台和铺面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
“这是典型的鼓吹恐吓!真不怕把别人大牙笑掉,说什么羊城一个季度外流国企职工一万多人,那我就得问问了,从国企外流出来的人去哪了?总不能回农村种地去了吧?”
“跟国企铁饭碗相比,能吸引工人主动出走的无非两个可能,要么干个体户,要么就是自己搞企业。辞工的人那么多,又有几个能搞得起企业?”
“由此可见个体商户的增加速度要比企业增加速度快无数倍,这种情况下只会出现供不应求,怎么可能有货卖不掉?”
三月三日,《羊城广播电视报》上出现一篇篇幅不长却很有针对性的文章,明显是在质疑昨天《新民晚报》上发表的文章。
羊城国企外流职工只是一个例子,真实状况是每个城市都有这种现象存在,大多数从国企辞工的人确实选择了个体经营,能够自己开企业的毕竟是少数。
《羊城广播电视报》的这篇文章一出,立刻迎来大范围的认可赞同,反之对《新民晚报》发布的文章嗤之以鼻,更有甚者发文抨击无良记者刘卫东收了某些黑心商人的钱,沦为资本口舌。
“改革开放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肆意抹黑改革成果,破坏改革推进……”
“专业的事情请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新闻工作者要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
“我现在都快成人民公敌了,各种压死人的大帽子都想往我头上扣。”
刘卫东一脸凄苦,发文章时他就想到过报纸上会出现争论,但他并没有在意。因为按照以往的情况,争论都是对事不对人的,再怎么着也不会影响到自己。
可他想不明白,沪市那些小报刊明明说过商场的老板是苏峥,怎么这次就集中针对起自己来了?
报纸上的反应确实有点出人意料,看着苦兮兮的刘卫东,苏峥只能安慰道:“刘大哥,你相信我吗?”
刘卫东轻叹道:“要是不信你,我也不能做这种事啊。”
“那就好!”
苏峥笑着点头:“我的目的你知道,就是为了宣传商场。报纸上争论越大,知道商场的人就越多,就像之前的健美裤一样。你别在意报纸上怎么说,让他们先吵几天,咱们早晚会扳回这一城的!”
刘卫东犹豫不定看着苏峥,过了好一会儿才颓然叹道:“行吧,反正都这样了,听你的。”
……
“我知道的也不多,这样吧,电话号码给你,你自己去问问。”楚东升故作平淡,报出电话号码之后快速挂断电话。
《新民晚报》的那篇文章楚东升看过,刚看到时暗暗高兴。但是第二天出现的质疑声音让楚东升不禁担忧,虽然知道质疑的声音论据不足,却也找不到合适的反驳点。
随后每天都会出现反驳质疑声音,却迟迟不见辩解的声音出现,楚东升好几次想给苏峥打电话问问他打算如何应对,拿起话筒又变得犹豫。
刚才突然接到电话询问沪市商场情况,听口气似乎有租赁的意向,楚东升知道这是之前自己联系过的服装企业老板,可一时间听不出具体身份。
即便如此,也足以让楚东升隐隐开心,有人询问那就说明有一部分人能明辨是非。
……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特别是吵架这种事情,哪怕一个人嘴皮子再利索,如果没有对手应战,吵着吵着自己也会乏味。
报纸上连续声讨讽刺了好几天,迟迟不见《新民晚报》出现回应文章,有人觉得那个叫刘卫东的无良记者害怕了。
就在大家鸣金收兵后的第二天,无良记者刘卫东终于出现了。
“大锅饭尚且不够吃,新炉灶真能养活所有人吗?”
标题下面是一副画作,画作中左右分明摆着两口锅,分别写着计划和市场。
左边的人排着长队,吃饭人脸上或挂从容,或露笑脸,每个人都表现出不紧不慢的轻松状态,手里端着或新或旧的饭碗。
右边的人头密密麻麻乌泱泱一片,挤在最前面的人满脸欣喜,伸着饭碗从锅里捞吃的。后面的人则是高举饭碗,能够看到卡通小人脸上的急切和张大的嘴巴。
“已然宣布破产倒闭的沈城防爆器械厂仿佛还在眼前,身边端着破旧饭碗的企业比比皆是,铁饭碗真有那么铁吗?”
“从国企辞工外流的工人如何选择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但却避不开一个事实,那就是外面比里面好。一个赚到钱的例子会带动十个想要赚钱的人下水,这十个人都能赚到钱吗?”
“笔者对于企业经营确实了解不多,但笔者亲眼见过,也亲耳听别人说过,生意同行不同利!同一种生意有人能赚钱,有人赚不到钱,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就相当于同样性质的企业,有的企业效益很好,职工生活安宁祥和。有的企业却面临困境,艰难度日。”
“计划经济尚且不能保障所有国营企业温饱无忧,市场竞争的经济模式下,谁敢保证自己一定能长期存活下去?”
“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家用电器生产企业,有的企业做的风生水起,有的企业却困于一隅。卫生巾作为新兴事物,国内生产企业也不算少,为什么市面上流传最多的只有几个品牌?相比起以上两种,漂亮新颖的服装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受众群体也是最大的,为什么还有优劣之分?”
“中国地大物博,有些人活了一辈子也没能把国内走遍,有些人甚至连自己老家都没有走出去过。如果他们中间有人干个体营生,接触不到外面的先进信息,是不是要优先选择听说过的品牌产品?”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但凡是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必拥有超乎常人的销售渠道,作为新加入到某个行业的后来者,拿什么跟老牌企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