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卖的是诗词和情怀(1 / 1)

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5924 字 5个月前

在那个时代,名声对于女人可是很重要的。林家费这么多周折,宁肯把个娇惯的小姐放到孤岛上,也真是煞费苦心,颇为狠心了。

“明日就成亲了,你还不好好准备?”林天生翻阅着郭大靖的生意经,觉得通过这些办法从倭人手中赚钱,不如镜子更暴利。

明朝出口的大宗商品是生丝、丝绸、瓷器,次一级的有铜钱、书籍、药材、棉布和蔗糖,茶叶成为大宗商品则是在清朝之后。

明朝时,倭国商业已较发达,货币需求量很大,但“倭不自铸,但用中国古钱而已”。

所以,明朝铜钱出口最多的便是倭国。但自万历中期之后,倭国开始自铸,走私铜钱的利润已经大为减少。

再比如生丝和瓷器,林家倒是想扩大规模,但在国内收购也是在与其他海商的代理人竞争,并不是那么容易采购到足够的数量。

同样,书籍、药材等商货,林家也采购了一些,但与生丝瓷器相比,数量和利润差别很大。

如果不是手中握有银镜的货源,并且能走北方海路航线,林家想与倭国开展商贸,并不是那么容易。

但对于郭大靖来说,只是银镜显然过于单一,趁着打开与倭国的商贸渠道,多几种赚钱的商货品种,也是着眼于长远。

比银镜制造还简单的肥皂,早就被郭大靖在空间内试验成功。

原料很简单,有鲸油,有石灰,有盐,只是在批量生产和销售,以及利润上,不如银镜更暴利,便暂时搁置。

现在,郭大靖准备建起工坊,专门生产制造,并主要出口到倭国。不是爱洗澡嘛,可劲儿地洗吧!

“这是试销品,如果倭国人觉得好,再订货不迟。”郭大靖指着桌上的十几块香皂,对林天生说道:“对倭国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先送去些样品,试试水。”

郭大靖起身,出去搬了一箱瓷器进来,展示给林天生看。

林天生倒是挺懂行,看过之后便说道:“山东淄博的瓷器,虽不及景德镇,却也算是很好的了。”

就现在的大明陶瓷业,景德镇第一,名气海内外皆知。但潮州、德化、磁县等地,以及北方的淄博、唐山,也盛产陶瓷,品质也是极好的。

辽东离山东最近,郭大靖要做陶瓷,自然在山东选择瓷窑,淄博便是首选。

而在宋代就被人们称为“瓷都”的淄博不仅遍地瓷炉,陶瓷产品丰富,“两点瓷”,也称“油点瓷”或“天目釉”等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的稀有瓷种。

但郭大靖卖的可不是瓷器,而是情怀,专为朝鲜、倭国等被汉文化熏陶得极深的国家所制。

要知道,瓷器是仅次于生丝的出口倭国的大宗商品。倭人经常委托华商大批订制特定花色品种的陶瓷,通常是具有日本风味的茶具和日用品。

藤野正就是倭人,他当然知道什么是日本风味,郭大靖便请教过,在淄博瓷窑订制了一批瓷器,多是茶道的各种用具,还有一些瓷盘。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林天生拿起个茶碗,看着上面的诗句,笑着颌首,“不错,正当饮茶之用。”

狭义的茶道具则仅仅是指凉炉、茶碗、茶杯、茶壶、茶釜、茶勺、茶入(茶瓶),甚至有人将茶碗本身称为茶道具。

可要宽泛一些的话,装饰壁龛的用具、有关炭的礼法的用具等等,都可包括在内。比如茶席用具的挂轴、花瓶,炭礼法用具的茶炉、灰器、炭斗等等。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林天生盯着个大花瓶,品味着上面的诗句,连连点头,赞道:“好,好诗,可惜不完整。”

转头看着郭大靖,林天生猜测着问道:“三弟,你是故意为之吧?”

郭大靖呵呵一笑,也不作正面回答,说道:“倭人若是喜欢,自可大量订购。兄长若是喜欢,自管拿去家用。”

倭国的茶道很繁琐,也很讲究,不光有点茶、煮茶、冲茶、献茶,客人还会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

所以,茶具或精美,或雅致,或造型奇特博人眼球,就显得很是重要。

对于中华的诗词,东亚的朝鲜和倭国浸淫很深,可不象西夷那般鸭子听雷。

郭大靖在这些陶瓷器具上的诗词,不仅有流传千古的名句,更有还未出现于世的绝妙好词。

不仅有好词,配的图景也好,或是小桥流水人家,或是淡彩山水风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林天生虽然学问不算高,但这几句词却似乎产生了共鸣,轻轻呢喃,似乎感慨良多。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二哥,你看这词在江南烟花之地,可受欢迎否?”

林天生愣了一下,细细品味,不由得点头道:“很称景,风尘女子应会喜爱。”

自己这位二哥,还是文化水平低了。

郭大靖暗自摇了摇头,也不取笑,说道:“词为半阙,想要完整,便等日后购买瓷器再说吧!”

林天生哈哈一笑,说道:“兄弟这是欲擒故纵,想必再要购买,这价格也就大不相同了吧?”

郭大靖拿出账册,给林天生看他从瓷窑定制的价格,加上运费等等,再加上一倍,便是售价。

“这是最低价。”郭大靖笑着说道:“二哥便是卖得再高,某也不要。这词呢,二哥可以印在扇子上,也算是件商品。”

林天生明白这是给自己留下的利润空间,想了想,决定再加一倍。这附庸风雅、一掷千金的大傻子他见得不少,扬州、秦淮河等烟花之地,最是常见。

把诗词印在扇子上是个好主意,成本不高,让那些酸文书生拿着装逼,应该能卖得不错。

通过镜子的销售,主要是集中于烟花之地,林家现在已经有了销售渠道,再进行商品拓展,不费力气。

反正卖不出去,郭大靖也不让他赔。当然,本着兄弟情义,以及长期合作的打算,林天生还是会尽力而为。

如果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在思想上不够开放自由,老子还想着卖文化衫呢!

郭大靖只是这么一想,便又与林天生随便地聊起天。

至于这附带了高雅诗词的瓷器,或者是日后生产制造的器物,能赚多少钱,他倒并不是特别在意。

关键是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他手头上就有巨额银币,并不是很迫切地需要钱财。

而且,成功地收复金州,善加经营的话,基本上能够保障东江镇军民的吃喝问题,更给了郭大靖胜利的信心,以及长期坚持的底气。

“镜子、瓷器和其它日用品的买卖,小弟都要交给藤野英,以便专心于军务。”郭大靖缓缓说道:“说到底,赚钱对于我来说,只是辅助。建功立业,才是目标。”

林天生连连点头,说道:“大丈夫自当如此。只是这辽东的战事,没有个十年八年,怕是难以彻底解决吧?”

“别说十年八年,就是几十年,也要打下去的。”郭大靖对时间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也自然显得轻松,“二哥,日后往辽东运粮的事情,你可以委托其他海商。听说南洋诸国的粮食,价格很低。”

林天生作出肯定的回答,说道:“确实如此。安南、占城、真腊、暹罗,粮食都比较便宜。如果是大量采购的话,就算加上运费,也不比国内的贵。”

沉吟了一下,林天生有些疑惑地问道:“东江镇不是有朝廷发粮饷嘛,就算有中断的时候,也不会太多吧?光靠着从外运粮,需要多少资金?长此以往,怎么能支撑得住?”

聚草屯粮,以作长久的打算,至少是五年,可能还要十年八年。因为大灾害导致的北方粮荒,不是一省两省,而是整个长江以北。

甚至于,在大灾害最严重的时期,连江南也要受到影响。

所以,尽早建立起更多的购粮渠道,屯积足够的粮食,不仅是东江镇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招揽流民发展壮大的物资基础。

“每年数万石粮食,还是负担得起的。”郭大靖说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指望朝廷,一旦出现变故,再想办法,恐怕就晚了。”

林天生抿了下嘴角,说道:“兄弟,你对朝廷颇有微词,我能理解。但还是要谨言慎行,颇多怨忿的话,于你建功立业甚是不利。”

郭大靖拱手致谢,心中却并在如何在意。他的建功立业,与林天生,甚至大多数人所想的完全不同。

朝廷,皇帝,不仅不会成为郭大靖建功立业的助力,反倒会成为障碍,是早晚要甩掉,或者是强力改造的存在。

平辽灭虏只能靠自己,靠东江镇,郭大靖已经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确定了这一点。

忙于剿抚国内的民乱,又在辽西养出守城之犬,视东江镇军民如草芥,这样的朝廷和皇帝,怎么能够指望?

此时,外面亲兵来报,毛文龙召开军议,请郭大靖前往参加。

郭大靖把林天生稍作安置,便赶往毛文龙的指挥部。一路上还在猜想,不知道是什么急事。

来到议事厅,郭大靖和几位将领互相施礼寒喧。人不算多,但镇守金州的两名主将郭大靖和李维鸾都在,还有皮岛本部的孔有德等将。

“成亲的事情都准备好啦?”李维鸾笑着调侃道:“别的倒还次要,酒要备足。大捷加大喜,我等可都要一醉方休的。”

郭大靖呵呵笑着,说道:“酒肯定管够,不仅有山东的秋露白,还有南方的松江三白。”

从山东采购商货,酒类便是其中之一,秋露白是档次较高的,数量更多的则是其它的便宜不知名的酒;松江三白则是林天生随船运来,不多,作为特产尝个新鲜。

“有没有更烈的酒,那才对俺的胃口。”孔有德咧开大嘴笑道:“秋露白名头响,却是不够烈。”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倒是有琅琊台的酒,听说很够劲儿。”

白酒酿制到了明朝才有了成熟的蒸馏技术,白酒浓度从以前的3-10度提高到了60-75度。其中山东的高度酒,琅琊台能够上榜。

至于后世高度酒最出名的二锅头,当时还没有酿造出来,或者是不叫这个名字。

而流传最广的烧刀子,主要流行于古辽东地区,并逐渐演变出二锅头及烧锅酒等不同北方酒类派系。

东江镇连吃饭都成问题,更没有闲粮来酿酒了。但酒还是有,就算不发行军票,内部也有买卖,也有日用商货流通的。

郭大靖也想酿酒,但为了节省粮食,只能是先用野果,等到秋后,再看收成情况,计划着用土豆来酿造。

“要喝烈酒,没准能喝到京师运来的。”随着声音,毛文龙和陈继盛走进了议事厅,众将赶紧起身施礼拜见。

毛文龙笑着点头,坐到主位,扫视了一圈,用下压了压手,示意众人坐下。

陈继盛干咳了一声,作为主持人,先通报了最新的消息。

“朝廷派来监军太监在金州坐镇,名为方正化。”陈继盛看着众人有些不以为意的表情,接着补充道:“乃是司礼监秉笔太监。”

众人都愣怔了一下,脸上的神情也变了,或惊讶,或迷惑,或是皱眉冥思。

司礼监秉笔太监,是明代宦官制度中位尊权重、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一个职务。

当然,秉笔太监在司礼监也有排名,排名第二或第三的,一般还兼任提督东厂。比如魏忠贤,便是秉笔太监并提督东厂。

可不管这个方正化排第几,作为秉笔太监,已经说明他是皇帝的亲信。突然派到金州,这背后的意图?

郭大靖也很是纳闷,不知道崇祯又在搞什么奇葩操作。

即位之初,便撤走了大部分的监军太监和锦衣卫,这才不到一年,怎么又派出来了?

“既是朝廷派遣,我东江镇自当尊敬。”毛文龙面色平淡,甚至脸上的微笑都没有变,“说起来,没派文官监军,也算不错了。”

敬而远之,就象对赵光那样。自己只是一协参将,平常和这个方正化打交道的,应该是陈继盛,不关自己的事。

郭大靖心中有了计议,也放松下来。

至于崇祯为何派亲信来监军,自然是对东江镇不放心,还能有什么别的意图?

“大靖,维鸾。”毛文龙转向镇守金州的两员大将,和声问道:“你们怎么看?”

郭大靖和李维鸾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做出了请对方先说的手势,又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那还是末将先说吧!”郭大靖挠了挠头,说道:“既是朝廷所派,那就高高供起,咱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正好,东江镇的困难处境,也让他耳闻目睹,再上奏朝廷,为东江镇多争取些粮饷。”

毛文龙微笑颌首,说道:“只要他不强加干涉军事指挥,供着就供着。或者,让他处理些政务,也无不可。至于让他为东江镇说话,但愿如此吧!”

见毛文龙的目光转到自己身上,李维鸾躬身禀道:“末将与郭将军意见相同,只是担心这位监军太监是否贪财,是否能够吃苦?”

贿赂内官并不稀奇,毛文龙和宫中的宦官还有交结送礼呢!

所以,对于李维鸾的担心,他轻轻点了点头,说道:“由陈副帅与其打交道,你们专心军务,不必管他。”

武将脾气暴躁,毛文龙担心发生冲突。同时,他也防着朝廷派人来挖墙角,在东江镇中拉揽将领。

“还有发行军票代饷的事情,想必你们也都听说了。”毛文龙扫视着众将,说道:“若是有人不喜军票,更喜银子,方正化带来了赏功银和犒赏之物,本帅便发银子也无妨。”

这话说出来,谁敢反对?已经定下的章程,全军都领军票,就你特殊,就你对军票没有信心?

“军票和银子还不是一样能买粮食,还有其它商货?”李维鸾笑着说道:“末将去商铺看过,货物倒比以前更丰富。军票有两有文,比银子花起来更方便。”

孔有德笑着附和道:“俺不管别的,能买吃喝就成。”

“不仅有吃喝,还有日用杂货。”郭大靖是始作俑者,对此知道得更加详细,“以后不仅从山东采购,还有天津,甚至是江南。反正,钱不愁没地方花,只怕不够花。”

毛文龙赞赏地看着郭大靖,捋着胡须,连连点头。

其实,军票发行后,购买量最大的便是粮食。

老百姓前脚拿到军票,后脚就会就按照限量全都换成粮食背家去。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安。

当然,军票是按照以前粮食配给的量发放的,老百姓换完粮食,应该也没有了余钱。

而粮食之外的商品,最大的消费群体是军人。因为有军属的优待政策,他们的饷粮除了养家糊口外,还能剩下一些。

按照推算,秋后如果丰收,才会迎来一个消费的旺季。老百姓除了吃,还要穿,还要买日用品,最基本的针头线脑得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