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七章 书院(1 / 1)

“不过千万要记住,要告诉对方此法产生的水虽然如同冰水一般,但有剧毒,不可饮食,也尽量避免接触。只凭借此物降温就可以了。而且这硝石也不同于其他,在凝固以后还可以反复使用。是这酷暑之际非常方便的降温手段。”

说完后夏侯宇拉着两人,在他们亲眼目睹之下将一大铲子的硝石粉送入水盆之中,然后几人就看到那水盆中的清水很快就凝固了起来。

“这硝石我也知道,乃是一种药物,却没听说过有制冰之能。不过据我所知,这硝石不是说无毒么,怎么融入水中后你却说有剧毒?”

学识最广的蔡琰眼中露出惊讶的神色,从她的口中可以得知,她也知道硝石这种物品。

“硝石的确是有毒的,不过少量的添加毒性也会小很多。但是用于制冰的时候,添加的硝石就比较多了,在这种剂量之下,哪怕是微毒之物也会变为剧毒,何况硝石本身毒素就不低。”

虽然饮用硝石水是致癌而不是中毒,但此时的医学并不能将其分得这么细,为了避免麻烦,夏侯宇就干脆将其说成剧毒,这样一来家中之人也就不会轻易尝试。

在夏侯宇解释后,蔡琰并没有产生怀疑,毕竟这硝石究竟有没有毒她并不清楚,但自家夫君这么说自然是有着道理,她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以夫君的话语为主。

“不过也不是没有喝上冰水的办法”夏侯宇拿出一个自己之前叫工匠给自己打造的青铜制成的水杯,这个杯子高约一掌,成一个圆形,就如同后世的搪瓷杯的模样。

他将这个杯子中装满烧开后凉下来的清水,然后将杯子放置在那装满冰水的水盆中间。由于这水杯比外面的水盆高上一点,而且水盆没有装满冰水,所以当水杯放入后,水盆的水并没有流进水杯中去。

“就如同我们手触碰到冰水会感觉温度会降低一样,我们可以这样利用水杯将饮用的水与这硝石水隔开,同时由于两者靠得很近,所以水杯中的水会因为外面的低温而很快降下温度,在等上一段时间后就能喝上冰水了。”

当然虽然这硝石水有毒,但也可以利用其他东西来隔绝一番,利用金属的导热性来进行温度的降低。

在隔上小半个时辰后,夏侯宇拿起水杯给媳妇和自己一人倒了一杯,当一口冰凉的冷饮下肚后,三人都舒服得长长的哈了一口气。

“这冰水虽然喝着舒坦,但是容易引起腹痛,若是月事之期,切忌不可饮用。而且小孩子五脏六腑不够强大,也尽量不要饮用。”

夏侯宇喝完后,想到这冰水喝着舒服,但实际上对人身体,特别是肠胃刺激很大,所以特地提醒了两人一下,免得她们心疼孩子,给他们喝这冰水。

第二天早上,蔡琰拿着这夏侯宇的短句来到了书院。

进门后就发现自己父亲正在批评人,走过去后发现,被批评的对象正是才与夏侯宇征战回来的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

原来这一年的从军让两人在言谈举止之间不自觉就有了一股军人之气,像夏侯宇从跟随曹操到目前经历过不少战场,已经能将平时和在军队中的习惯分开,但两个孩子还不行。

所以从昨天到今天大伙一直感觉到有些别扭,这种感觉在成年人中并没有大碍,但蔡邕就十分不满意,他担心自己这两个学生“误入歧途”,所以经过昨天的观察后,今天早上一来,他就将两人叫过来进行教育,试图将两人拉回正确的“人生轨道”。

“父亲怎么了?”

“还不是你家那侯爷干的好事。本来诸葛家和司马家的这两个孩子在学院中学得好好的,等出仕后必定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你看看他们跟着夏侯宇那小子出去一趟成什么样了!”

蔡邕吹着胡子对自己女儿说着,对夏侯宇将这两个学子带偏的行进表示十分的不满和强烈的抗议。

“你手上拿的什么?”气呼呼的说完后,蔡邕也看到了蔡琰手中的书简。

“啊这...”毕竟父亲才说了自家夫君,现在她又将夫君的文章拿出来,感觉有些不合时宜。本来蔡琰还想等父亲气消了她才找机会拿出来的,却没料到蔡邕一眼就看到了她手中的书简。

“这什么这,有话就说...”蔡邕对自己女儿说话一向很直接。

“这是我夫君说他在昨日归来后总结这一年的经历写下的三篇短句,我看其很好,所以就想拿来给父亲品鉴一番。不过...”蔡琰一边说一边小心的将书简递了过去

蔡邕“不过什么不过,我是气那小子这么久不回来,不但让你留在家中孤孤单单的一年,还带走我俩弟子。让我看看他总结了什么,若是不好,我还要去家中说教说教。”

听到蔡邕的话,蔡琰放心下来,原来自己父亲也是因为关心自己。

打开书卷后蔡邕皱着眉头一篇一篇的看着面前的短句一边看,一边止不住的点头,看完后他神色复杂的说道“可惜了,那夏侯子卿若是一心从文,未必不能成就一番大业,只是这纷乱的世道让他分心太多。可惜了,可惜了...”

说完就将这几份书简拿着走进了屋内。

旁边无论是司马懿还是诸葛亮都对那简中的内容感到好奇,但蔡邕没念出来,他们也没胆子走过去看。

在蔡邕离开后,他们只得可怜巴巴的望着蔡琰。

“你们先去上课吧,至于这几篇短句,相信很快就会与你们见面的。”蔡琰好笑的看着两人,想到父亲的脾气,也不是为了故意为难两人,就让两人先回学堂中去。

蔡邕在屋内呆了整整一个时辰,知道他心情不好,也没人敢去打扰他,在午时才看到蔡邕从屋内重新走了出来。

蔡邕拿着这三篇短句走到学堂门口,此时学生们正在讨论着学问,看到蔡邕到来,纷纷规矩的坐回桌边,其他一些空闲的教师也围着教堂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