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双面学者(10)(1 / 1)

快穿之你属于我 丁梨 2305 字 2020-12-28

在离京城大学只一条街的地方,有所新式中学叫安新中学。因着沈家宽厚,管家便也把儿子送进了这所学校念书。沈离因为想着毕业后去学校教书,这天无事就打着看望弟弟的名义,去安新中学参观。

安新中学和沈离以前在平城念得中学很不一样。在平城,念书的学生仍是富贵人家的孩子居多,平民百姓少有念得起书的。可安新中学是政府与民间合办,学校收费很低,念书的学生家境也都一般。他们大多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沈离来的时候是早晨,学校里的学生们大多步履匆匆,与之相随的还有琅琅的读书声。

上课铃响后,有一间教室的学生们已经开始了国文课,讲台上的老师恰巧讲到了屈原的《离骚》,讲到了那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为了毕生追求的理想,死而无憾。台下的那些学生们,眼神闪闪发亮,带着求知与希望的光芒。

沈离准备离开安新中学时,差点和一个姑娘撞到一起。

“学妹?”那姑娘身着京城大学的校服,似乎还认识沈离。

“你好。”沈离打了个招呼,觉得眼前这人略微有些眼熟,但一时也没想起来在哪儿见过。

“我是文学系大四的宋启贞,算是你的学姐。你是京大有名的小才女,认不出我也正常。”那姑娘笑的很爽朗,一点不在意沈离不认识她。

“学姐好。”沈离一边温和有礼的打招呼,一边琢磨这名字。宋启贞,跟宋启墨的倒是异曲同工,说不定还是本家。

“你也来安新学习他们办学经验的吗?”当时沈离的“许嫁三条”几乎是人尽皆知,宋启贞自然知道她想毕业以后去教书。

“嗯,想来看看这边的中学是什么样子的。”沈离点头,“学姐你要办学?”

“是啊,我想办一所女子中学。”宋启贞十分感慨,颇有要和沈离长谈的架势。拉着她直接去借了学校的一间办公室。

“学姐要办专门的女子学校?”沈离一时间有些讶异。她们正在参观的安新中学,是一所男女混合的新式学校,而且她终究不是这个时代人,很难认同分开教养的模式。

“是啊,我想办一所面向普通家庭女子的中学。她们的父母可能是开小店的商贩,也可能是拿着微薄薪水的底层职员。在环境的影响下家人让她们读了小学认了些字,可是不会花钱让她们念中学的,更何况是男女混合的中学。”宋启贞将自己的忧虑和想法一一说出,“现在京城女子能去念书的小学已经有了一些,但是除了教会学校,少有专门的女子中学。多一所这样的女子学校,就有更多的女子能接受中学教育。”

“学姐,”沈离忽然站起身,对宋启贞深深的鞠了一躬,吓得宋启贞也赶紧站了起来。“你这是干什么?”

“谢谢学姐点醒了我,若是今天学姐不说,我根本不会留意到这些。”沈离险些就忘了,这虽然是个开明的时代,但是更多的普通人还没有打破那层精神的牢笼。

“你又何苦自谦?若是你继续看下去,定能发现的。”宋启贞摇头失笑。

沈离并不与她争执这些,只是笑道,“现在我离毕业还要一年多,学姐的女子中学,我能做些什么吗?”

“等的就是你这句话,”宋启贞极为高兴,“我原本就打算和一个闺中好友一起合办学校的,但是前几天她忽然议亲,很快便要嫁到南方去,再找人怕还是会半途而废。后来想到当初你曾说过纵使嫁人依然要出来教书,便想喊你一起,即使今天没遇到,我这几日也要特意去寻你。”

“有我能做的,学姐直说便是。我希望能和学姐一起,为了这女子教育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真该叫那些天天叫嚷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学究们睁开眼看看,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女子亦然。养育孩子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哪怕很多女子念了几年书,一毕业就回家嫁人生子,一个心中有家国,有未来的母亲,才能教出更优秀的孩子。”

“是啊,他们总说贤妻旺三代,一群受过教育的母亲,能影响未来五十年的华国,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女子教育。更何况,女子的价值远不止于此。男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沈离偶尔也会替原身感慨,倘若没有被人连累惨死,原身有着那么疼爱她的家人,念书也好,嫁人也罢,一切都随她心意,大概会拥有着世俗的幸福吧。

“说的好,改天我要写篇文章,去报纸上驳斥他们一番。”宋启贞越说越高兴,深感志同道合。

“报纸上也只能说一说罢了,若我们能办一份刊物,就能将这思想长久的传递下去,影响更多的人。”沈离说到这,忽然看向宋启贞,两人对视片刻,异口同声的说了一个字“办。”

全国第一份以教育为主题的刊物,就这样在两个姑娘的聊天中诞生,后来,在那杂志的百年创刊纪念典礼上,还有这两位姑娘身穿京大校服站在一间普通民房门口的照片。

办学校要做的事情相当多,选校址买地建房子都是事儿。宋启贞家里给了得用的人手,沈离则直接用了三山会的势力。反正如今满京城的人都知道,三山会的二当家对这位没过门的小妻子宠的紧,说什么听什么,莫说要几个人手,便是要几颗人头,也绝不会有二话。对此沈离表示,没错,她当然想怎样就怎样,让别人慢慢羡慕去吧。

校址还未选定,二人倒是先将刊物办了起来。经过几次商量,他们决定办一份月刊。编辑部就设在了京城大学学校里,她们租用了一间闲置的库房,稍加改造就成了编辑部。选择在京大的校园内也很简单,两人现在都是学生,自然选在学校里更方便,更何况,京城大学是全国思想最先进的地方,诞生于这里,这份刊物天生就带着自由的基因。

想要办一份刊物两个人的力量当然不够,幸好是在学校,幸好是在这个时代的学校,青年的热血,总在散发着光与热。她们才透露出这个消息,各路才子才女分分毛遂自荐,几天的工夫就将编辑部充实起来。

刊名非常简单直白,直接定名为教育月刊。面向学生,为了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为了全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