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封王一策乱天下
贾诩所献的封王策,其实就是效仿霸王分封天下诸侯,好打破汉高祖时所定下的旧格局,开创一个由董卓开启的新时代。
当然,想要顺利实施封王策,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首先,必须要将汉帝掌控在手中。
其次,也就是分封的时机,必须挑在大汉威望最低之时。
如今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不过是他手中的傀儡,董卓的命令就是汉帝的圣旨。
而当初张角临死之前,当着天下诸侯的面痛斥大汉必亡,这激发了诸侯们心中的野望。
董卓入主朝廷后,杀少帝、睡太后、屠世家……这也让大汉丧失了最后的遮羞布。
如今的大汉早已没有任何威严可言了,就连底层百姓都知道改朝换代已经不远了,所以此时正是实施封王策的最佳时机,而董卓正是开启新时代唯一人选。
封王策一旦实施,董卓不但可以为自己谋求封王,而且还可以像楚霸王那样,以无上之资分封天下、定鼎山河。
这样的诱惑,恐怕任何人都难以拒绝,可董卓心中却依然有着些许顾虑。
天下诸侯们心中的野望,就好比是关在牢笼中的猛兽,而封王策则是打开牢笼的钥匙,董卓也害怕会一发不可收拾啊。
“军师,一旦实施此策的话,岂不是等于主动放弃坐拥天子的优势吗?”
见董卓不想放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贾诩略作沉思后答道“主公,今时以不同往日,我凉军已是举世皆敌,天子和百官虽都在我军的手中,但没有一路诸侯会听命于圣旨的。
况且就算实施了封王策,天子也依然在主公您的手中,主公您依旧可以打着汉家天子的旗号,奉天子以伐不臣。”
董卓一听不禁叹了口气,贾诩说的没有错,现在天子在不在他手中,确实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因为根本没有诸侯会遵从他发出的圣旨,所以不如发挥一下拥有天子的最后余热。
贾诩见董卓依然还有些犹豫,当即准备在添一把火,于是问道“属下斗胆问上一句,主公您到底想不想称王?”
董卓闻言后当即虎目一凝,脑海中却莫名想起张角临死前说的那番话,不由沉声道“杂家何止想要称王,大汉无道,致使天下民不聊生,而杂家必将取而代之。”
“主公,称王尚且畏首畏尾,又何谈代汉而自立?这不过只是第一步罢了。”
董卓闻言不由一怔,沉思了许久之后,眼中不由闪过一丝坚定之色,问道“军师,封王策若是实施,会有多少诸侯接旨?”
贾诩见此不由松了口气,知道此事已经成了大半,当即笑道道“诸侯大多皆虚伪之辈,定不会直接在洛阳接诏,不过诸侯联军定会因此而尽退。
而当回到自己的领地之后,除了部分忠于大汉的诸侯外,大部分诸侯定会接受封王诏令。”
董卓闻言不由点了点头,淡笑道“军师此计甚秒,有军师辅佐,何愁天下不定。”
“主公谬赞,为主公分忧,乃是诩的职责。”
次日,董卓召集麾下众臣,商讨实施封王策一事。
凉军众臣开始大多都反对实施,认为此策乃是霍乱天下之根源,可当了解封王策对凉军的好处之后,大部分人都转而认为应该实施此计,而那小部分反对的人自是无力阻拦。
数日后的早朝上,董卓麾下的众臣,集体上书赞颂董卓的功绩,并威逼小皇帝刘协封董卓为凉王。
数名汉室老臣站出痛斥,却皆被董卓诛灭三族,满朝文武也再无一人感言,至此董卓称王也再无任何阻碍。
董卓虽然骄狂,但也还没自大直接称王,而是三次拒绝之后才接受,而封王策也正式开始实施,董卓则是第一个称王之人。
洛阳,联军和凉军依然在谈判,可是董卓的称王的举动,却如同一个大的晴天霹雳,惊的所有诸侯都说不出话来。
停战谈判的第一条,就是董卓自降凉公之位,可董卓不但没有自降爵位,反而还无比强势的称王了,这不是在打所有诸侯的脸吗?可是众诸侯却偏偏奈何不得董卓。
联军是真的已经撑不下去了,这不只表现在粮草一个方面,还有各大诸侯离开领地这么久,其领地都出现了各种不稳的迹象。
所以就算董卓不称王,可谈判要是还拖下去的话,各大诸侯也只能自行退去,因为已经到了不得不撤的地步了。
民间对董卓称王之举,自然也是理论纷纷,不过除了关西之外,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一片声讨。
董卓的名声实在是太差,他所做的任何事,哪怕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一样会备受争议。
可真正令世人震惊还在后面,谁也没想到董卓称王后不久,竟然还分封了其他诸侯为王。
最先被董卓分封的,则是五大一字王和三大郡王,分别是晋王秦温、蜀王刘焉、淮王刘繇、燕王刘和、巴王刘季、平原王刘备、襄阳王刘秀、北平王刘彻。
这八大王爵之中,除了秦温一人是外姓之外,其余七人都是汉室宗亲,这无疑是将秦温推到了风尖浪口,除此之外还暗暗算计了一把刘彻和刘秀。
董卓在明知刘彻继承刘虞位置的情况下,却偏偏封刘虞之子刘和为一字燕王,却封刘彻为郡王,这明显是想挑拨幽州军的内斗。
就连背叛过自己的刘秀,董卓都冰释前嫌的封其为襄阳王,不过这同样也是不安好心,毕竟襄阳在秦昊的手中,董卓此举显然是在鼓动秦昊征讨刘秀。
至于其他非刘姓的诸侯,董卓所封的却并非王爵,而是和王爵平齐的公爵,显然他也知道一步登天难以让人信服的道理。
而董卓所封的一众国,则公分别是秦公秦昊、赵公袁绍、豫公袁术、魏公曹操、吴公孙坚、鲁公陶谦、韩公韩馥、辽公公孙瓒、齐公黄巢、郑公王世充、卫公李密、梁公宋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