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陈成侍从王维老师,到瓦官寺拜谒璿上人,顺道观摩顾恺之亲笔的“维摩诘像”。
东晋时在此地以建寺,掘地挖到古代的瓦棺(就是挖到了陶制的葬具,看来是一座古墓),所以就称瓦棺寺了,也不知道是啥时候开始觉得“棺”不好听,给它把名字替换掉了。
如今瓦官寺的璿上人,是王维老师仰慕已久的得道高僧,两人对坐谈佛,甚为投机。
陈朝的时候,俗家跟小陈一样,出自颍川陈氏的智顗大师,在南岳慧思禅师处参学后,率领约30人前往陈朝国都建康弘传禅法,驻扎瓦官寺,讲《妙法莲华经》。智顗的佛法,最终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宗了,也称法华宗。
这是汉传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后人也尊瓦官寺为天台宗的祖庭。
小陈一方面对佛法一知半解,另一方面知道在当今天子的治下,谈佛也没有什么前途,所以听王老师二人严肃专注地谈“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像貌;空与假同一……”
越听越玄,越听越晕乎,半途中悄悄溜走,跑去登凤凰台了。
南朝宋元嘉年间,有三对怪鸟飞到瓦官寺来,谁也叫不上名字——那肯定就是传说中的“凤凰”啊!
朝庭也认为“凤凰栖息”是瑞相,就建了这座凤凰台,山也改称凤台山了。
小陈登临送目的时候心想
这个时候,崔颢还没有写《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李白也没有登金陵凤凰台,模仿崔颢写“凤凰台上凤凰游”。
那我要是先把《登金陵凤凰台》写出来呢?
崔颢写《黄鹤楼》的时候,反而是模仿小陈我的诗来写了;
李白到黄鹤楼的时候,发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等他再来凤凰台时又想写诗,又发现“崔颢有诗仿不得,小陈之诗在前头”——何其有趣!
哈哈哈哈!
可是吟诵着“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
长安,洛阳,又勾起了他的无限遐思。
虽然号称“颍川陈氏”,可事实上那已经是几百年前的家乡了,如果不是老爸陈兼突发奇想要辞官回故乡隐居,“颍川陈氏”搞不好就没几个人住在颍川。
对小陈来说,洛阳,就是他的家,长安,就应当是他实现理想的归宿处。
只是,家和理想,遥远得都像是异时空的存在一般。
就好像遥远的前世,他也回不去了一样。
兴尽悲来,越发感慨《黄鹤楼》与《凤凰台》二作光照千古,谁堪匹敌。
……
——
刘昭阳从洛阳来,操着洛阳口音,“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小陈当时就应该听出来,倍感亲切才对。
可事实上,小陈在那时,除了感慨刘仙女的美貌,口音方面并未引起他的过分关注。
因为,所有花魁都是洛阳口音。
或者更确切地说,叫“洛阳正音”,李季兰也不能例外。
古代自然没有“普通话”,但共同语言还是有的
夏、商有“夏言”;
周、秦、汉有“雅言”(当然“雅”本来就通“夏”);
南北朝以后叫“正音”;
到明清叫“官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可无论历朝历代都城在哪,均以洛阳读书音为唯一标准(明清除外)。哪怕是皇帝,为了办公、交流的需要,也必须学习并熟悉洛阳读书音,否则很难和以读书人为主体的文官队伍进行有效的沟通。
唐昭宗时的李涪,编著《切韵刊误》就说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
宋代陆游、寇准、陈鹄等都说过类似的话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
当然,“正音”是洛阳读书音,倒不是今天的洛阳话或者河南话,要是满口的“恁叫啥?家住哪忒呀?”读起古诗来,既不押韵,也会引人发笑。
举个例子说武则天老奶奶时期,考密小能手侯思止读书很少,毕竟他只需要会揭发举报别人就行了。他就属于“普通话”讲不好的那种人,只会讲长安方言。(为何不读书连“正音”都讲不好?因为读书人都是照着音韵书上来练正音的嘛!)
有一次,他在朝堂上跟其他大臣侃大山,说到“猪”——
按标准音“洛阳读书音”,应当读成“雕”,可他却按长安的发音读成“zhu”,闹了很大笑话,被大臣当场狠狠耻笑,武则天听说后也忍俊不禁,笑个不停,认为这哥们着实太“老土”了。
后世总有粤语方言区对古老的粤语十分自豪,优越感十足,更兼之有“特殊技巧的念诗小能手”梁逸峰背书,认为粤语是最适合念诗、最有文化的语言,国粤双语的电影动不动就“粤语好评,国语垃圾”之类的弹幕。
事实上,小陈到大唐一看
乖乖,广东人张九龄自己都是用“洛阳正音”写诗,而不是用粤语啊!
毕竟粤语的音调太复杂了,“洛阳正音”也就五个声调而已。肯定有很多字是对不上的。
张九龄是韶州人,有讲粤语有讲客家话的,这两种话都比普通话读起诗来更押韵是肯定的。
但写诗,只用洛阳正音。
诗人们写诗用洛阳正音,那唱诗的姑娘们,自然也要用洛阳正音,要不然会不顺口。
也只有慕莲儿唱到“长干行”这种地方民歌的时候,才会用到金陵本地的方言。
亏得大家还有一种共同语言,使得从长安而来,往桂林绕了一圈回来的王老师,和金陵土生土长的璿上人,两人聊的全是“真空妙有”之类高深莫测的话题,却依然能聊得格外投机。
小陈回来的时候,两位佛法精湛的高人刚刚结束一轮的参议,见陈成闷闷不乐的样子,王老师也知道他是因为近有印刷坊被封、远有长安失意之事而消极沮丧,便开口开道他道
“上人外人内天,不定不乱,舍法而渊泊;无心而云动,色空无碍!不物,物也;默语无际,不言,言也。”
“所以我们这些人才与上人神交已久啊!”
陈成听到王老师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那一套佛家智慧来开导他,心想
原谅小陈我太过世俗,功名利禄这些,暂时还看不通透。
别的不说,光“色即是空”这一条,如果不是雄性激素分泌不足的话,昨晚险些就破功了。
可是王老师蹉跎了半生,那么高的,到现在混成这个样子,也看开了——以后“不做奢求”,反而得了更高的位置,倒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嗯,也有道理。
陈成感谢王维老师把自己跟这老和尚谈了数小时收获的“佛理”简单概括给自己听,省得跟老和尚交谈时连《妙法莲华经》都没看过,被对方耻笑。恭敬地冲王老师施了一礼“多谢恩师点拨。”
王老师虽然不咋教自己写诗,但是很热衷拉自己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