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2章 筹谋策划(1 / 1)

“何家寨人才辈出,此乃吾汉家之幸!”

“待此战过后,大军班师回朝,老夫自当以此间事,向陛下请功!”

只稍一思虑,柴武便以这样一个略有些敷衍性质的总结,结束了长安何家寨诸位军官的话题。

在帐内众人听来,柴武这句话,基本就是类似‘今天有事,改日再拜访’的性质。

——纯客套。

就连何强、何广粟等当事人,也只是礼貌一笑,向柴武拱手道谢一番,便也回到了原先的位置。

但只有柴武自己一人知道:自己方才所说的话,并不全然是玩笑或客套。

倒也不是说在柴武看来,长安何家寨,真是一个卧虎藏龙,需要柴武以彻侯之爵、大将军之贵去巴结的地方,而是从几人看似浅薄的关系当中,柴武看到了一丝微不可见,却又切实存在的联系。

——何强出身长安何家寨,只是一个非常备部队的队率司马,这意味着何强原本的官职,大概率是两种情况。

其一,是长安附近某地方武装的曲侯(百长),借着长安朝堂征召良家子的机会,才临时官升一级,成为了中路军某部分关中子弟兵的队率司马。

其二,则是某边关部队的前任屯长,借着此次出征机会临时官升两级。

当然,无论是两种情况间的哪一种,都意味着何强家族的政治成分,属于绝对意义上的‘自己人’。

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何强的队率之位,只不过是战时的临时职务。

待等战后,如果没有立下太过瞩目的武勋,何强就将大概率官复原职。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何强这个队率司马,并非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队率司马——说何强一声‘守队率’,也是毫无问题。

但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何强身上,而是在舒駿身旁依旧局促不已,自称‘何强世叔’的羽林军材官校尉巨盾司马:何广粟身上!

对于麾下有一位理论上的皇亲国戚,柴武自然是早就心里有数。

——当今刘弘的后宫就那么几位良人,在刘弘后位未定的情况下,后宫那几位良人,平均都有一成以上的机会生下皇长子!

而一旦有哪位有幸生下皇长子,那就将有九成以上的机会成为皇后。

这种情况下,柴武就算是再怎么神经大条,也不可能对自己麾下,有一位后妃亲父得事一无所知。

通过过去这十几天的战斗,柴武又和舒駿有了些来往,自然也从舒駿口中了解到:何广粟和舒駿二人,已经结为了儿女亲家。

这样一来,一个看似连雏形都还没形成的人脉网络,已经清晰地摆在了柴武的面前:

舒駿已然官至羽林军材官校尉,封侯在即,升官自也是题中应有之理;

那作为长安军队校尉的舒駿升官,会往哪里升?

——要么外放为一郡之守、尉,要么入朝为九卿副手!

再结合舒駿必然将被封侯的身份,以及不到四十岁的年级,不出意外的话,二十年后的汉九卿之列,必然会有舒駿一席之地!

就算舒駿从今天开始无欲无求,随遇而安,舒駿这一生的成就,保底也是一郡郡守。

舒駿如此,何广粟就是个歪瓜裂枣?

——就算撇开和舒駿的密切关系,何广粟本身,也已经是当朝外戚了!

即便何广粟这个外戚身份略有些鸡肋,将来女儿也没能争气,何广粟自身也已经是羽林军的一队司马。

加上此战的武勋、外戚的身份,待等战后,舒駿从材官校尉的位置升迁离职,舒駿的继任者,便大概率将是何广粟!

做了校尉,成为了一个有资格口称‘末将’的高级军官,何广粟的外戚身份,可就没那么鸡肋了~

别说是让后宫的女儿帮自己了,何广粟自己在必要的时候,都有可能成为宫内女儿的一大助力!

这二人一个是封侯在即,未来保底一郡郡守;一个是板上钉钉的准材官校尉,货真价实的皇亲国戚。

二人之间的政治联盟,又是如此密不可分,再加上二人的顶头上司秦牧,在当今刘弘身边真得宠信······

只能说:二十年后的朝堂,以这几人为首的政治派系,必将成为汉室朝堂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那在这个极具潜力的政治阵营中,何强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何广粟那声‘何强以前喊我世叔’,就已经道明了一切!

不出意外的话,何氏外戚,必将成为未来汉室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对于外戚而言,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男丁兴盛。

只要家族有足够多的男丁,那即便外戚家族本身没什么能力,光是从概率学的层面来讲,也总能有那么几个可堪一用的人才。

反之,若是男丁不盛,即便有多么优秀的人才,也终究逃不过‘不出三代便泯然众人’的悲惨结局。

历史上的文帝一朝,当朝太后的家族薄氏外戚是怎样的风光。

——太后在东宫把握大局,骠骑将军枳侯薄昭手握兵权,就连储君刘启的太子妃、未来的皇后,都是薄氏女!

只此三人,就让薄氏外戚将往后三代的荣华富贵揽入囊中。

但结局如何?

文帝末年,薄昭坐骄诏,被汉室文武大臣合唱一首‘殇露’,给活活唱死在了长安枳侯府邸;

景帝刘启登基,没过多久,太皇太后薄氏又撒手人寰,薄氏外戚唯一的牌面,便成了在太子妃的位置坐了十几年,却没能生下一儿半女的皇后薄氏。

当薄太皇太后驾崩,薄皇后又无儿无女,景帝刘启的长子刘荣却已经年近十五的时候,薄氏外戚的没落,便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而薄氏外戚在原本历史上的落寞,几乎有九成以上的原因,可以归为‘男丁不盛’。

身为文帝太后、景帝太皇太后的薄太后身死,并非是可以避免的事。

——作为高皇帝刘邦的后嫔,薄太后能活到孙子刘启在三十一岁的年龄登基,已然算是长寿了。

至于薄昭之死,虽然大半原因是因为自己作死,但也是同样的道理——就算薄昭没有死在文帝一朝,作为刘恒母舅的薄昭,年龄也没有比姐姐薄太后年幼多少。

归根结底,还是薄氏后继无人,入主椒房殿的薄皇后形单影只,在薄昭死后就只能仰仗薄太后,待薄太后一死,就全然失去了所有助力。

试想一下:若薄昭被廷尉捉拿,文帝刘恒欲以‘骄诏’的罪名治罪薄昭之时,薄氏外戚能有一个男丁或在朝为官、或在外领兵,朝中大臣们谁敢去枳侯府外唱挽歌?

同样的道理,如果在薄太后驾崩时,薄氏外戚能有个男丁,以‘景帝刘启舅祖’的身份手握权柄,那谁又能将薄氏从后位上扳倒?

景帝刘启又怎敢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太子、皇帝生涯中,对自己的太子妃、皇后那般冷落,竟使薄氏入宫数十年,却连一个女儿都没生下?

说到底,无论是文帝刘恒、景帝刘启,还是长安朝堂的文武百官,都在欺负薄氏没人,薄皇后没人撑腰而已。

若是单从政权安稳的角度来讲,光是薄氏外戚人丁不丰这一项,也足以让景帝刘启出于‘若薄氏子立,则储君无母族助力’的考虑,做出废黜薄皇后的决定。

——若是薄氏能为储君提供足够的助力,那景帝刘启大可把其他的儿子,如小猪刘彘之类的,过继一个给薄皇后。

再怎么样,也总比废后所带来的政局动荡要来的合算。

要说薄氏外戚是绝对反面例子的话,那汉室开国时期的那家外戚,就是绝对意义上的正面例子了。

——吕氏一族!

在朝堂、军队,乃至于宫中,吕氏外戚的基本盘,与文帝薄氏外戚几乎一般无二。

同样是东宫有太后坐镇,储君有本族太子妃,军中有良将一二人。

但就是在这种近乎同样的情况下,吕氏外戚和薄氏外戚的‘作为’,却呈现出了两个极端!

文帝刘恒登基的位,薄太后做了什么?

不过是在身后出谋划策,不时提点而已。

但为了将儿子刘盈扶上皇位,吕后却是做到了封建时代,一个太后所能做到的所有事情!

在儿子成为皇帝之后,薄太后整日在东宫诵经修炼,硬是让文帝刘恒独自面对陈平、周勃等‘德高望重’的开过老臣。

而吕后在儿子成为皇帝之后,却是在朝中大展身手,直接一手临朝称制,硬是让汉室社稷第一次政权交接,没有掀起一毫的水花!

在儿子英年早逝之后,吕后又扶着两个孙子坐上皇位,安安稳稳撑了汉室江山足足八年!

从这几点来说,高皇帝刘邦以吕雉为后,以薄氏为姬,是有道理的。

就算撇开两位女强人不谈,薄、吕两家的男丁,也是呈现出了极大的差距。

薄氏唯一的牌面薄昭,一生几乎只干了一件好事:在吕后驾崩只是,替时为代王的刘恒提前去长安趟趟浑水。

除此之外,薄昭一生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在做‘论皇帝的舅舅怎样才会把自己作死’的亲身示范。

反观吕氏,则可谓人才辈出——先是周吕侯吕泽,凭一己之力,几乎打下了汉室半壁江山!

在后世的演绎中,吕泽由于政治原因被刻意淡化,其一生的成就,也是大半被安到了淮阴侯韩信的头上。

但若是从客观角度,单独讨论个人功绩,周吕侯吕泽之于刘汉,绝不亚于常遇春之于朱明!

即便是在吕泽战死在刘汉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吕氏外戚,也涌现出了无数人才。

吕台、吕产、吕禄等人,无一不是弓马娴熟,文武双全的狠人!

只不过物极必反,相比起‘没本事’的薄氏外戚,吕氏实在是‘太能干’了些······

现在,柴武从何广粟、何强、舒駿,乃至于看上去和何广粟毫无关联,甚至由于同样的外戚身份,而隐隐站在对立面的秦牧之间,看出了一丝‘外戚望族’的潜力。

原因无他:人丁繁盛,后继有人而已。

“若是后宫何良人生下皇长子······”

“不,只需诞下龙子,何氏外戚······”

考虑到这个可能性,柴武已经不敢想象这种情况发生之后的状况了。

——万一何氏真能成为后族外戚,那即便何氏不会成为下一个吕氏,也绝对不会相差太多!

对于吕氏外戚,除了最后哪一出不知真假的‘密谋造反’之外,柴武的感官都是相当不错的。

而对吕后一生的所作所为,柴武唯一略有诟病的,也就是遍封诸吕为王侯这一点。

除此之外,吕后所做的一切,都几乎完美的扮演了太后在‘皇帝年少登基’时,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完美诠释了‘如何做好少年天子的太后’这一千古难题。

总的来说,吕后的一生在柴武看来,还是功大于过,瑕不掩瑜的。

带着这种‘后族还是强盛一些好’的认知,柴武对何氏这个极具潜力的外戚,情感上自然也是偏向于友好。

除了这些客观、宏观层面上,单纯为汉室社稷的考虑之外,柴武对何氏外戚略有示好之意,也有一点点个人原因。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此战过后,柴武就要转文职了······

很简单的道理:柴武如今身彻侯之爵,食邑近五千户;又居大将军之职,秩中二千石!

五千户的食邑,再加上大将军这个如今军方最高将领的官职,柴武无论是从爵位,还是从官职,都已经近乎到了‘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地步。

而马邑一战,连校尉舒駿都预定了食邑二千户的彻侯之位,作为主帅的柴武,赏赐自然也不会底。

如果一切顺利,柴武战后的赏赐,大概率就是食邑溢封三千户左右。

至于官职,那就真是升无可升了······

当今汉室,比大将军高的职务,就剩下三公了!

而太尉已经被刘弘明言罢设,丞相又已经被北平侯张苍预定,能留给柴武的,也就剩下个御史大夫的位置。

——就这,都还得等到张苍升任为丞相之后,御史大夫的位置空缺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柴武已经确定要转为文职,步入朝堂。

为了以后做打算,柴武自然要向可能成为后族的何氏外戚表示表示亲近,留点香火情。

既然即将离开军队,柴武自然也要在军中留些人脉,好让家中子侄将来能在军中,谋求一官半职、些许武勋。

当然,除了‘友好何氏,以图将来’之外,柴武脑海中,还有一个想法浮现。

“夕酂侯自污以保声明,方得善终······”

“吾如此行事,当是出不了差错的吧?”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