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魏氏一行人回到了李府。
一回来,李璋锐就直接将自己关在了雅钰苑中,几天不愿出来,也不许任何人打搅。
对于苏钰荷的死,他始终难以释怀。
或者说,苏钰荷的死让他想了很多。有当初冰天雪地跪在李家老太爷房前的无奈,有抱着小雅冰冷尸体时的心痛,也有这么多年独自一人在京城官场打拼的艰辛。
他不明白为什么小雅当初将钰荷送到他的身边,现在又要将她带走。是不是自己对钰荷太好,小雅以为自己忘了她,生气了!
李璋锐钻进自己的思维中久久不能自拔。
几天后,李璋锐满脸颓废地从雅钰苑中走了出来。但是他人虽然出来了,整个人却阴沉了不少。更是命令下人将他的东西部搬到了雅钰苑中,以后他就住在雅钰苑了。
听到李璋锐搬进了雅钰苑,沈清韵并没有阻止。
自从上次船上被打后,她和李璋锐之间已经无话可说了。
一方面,李璋锐好面子,不愿承认是自己错打了沈清韵。而另一方面,沈清韵对这个男人彻底地失望了,也不愿意主动说和。就这样,两个人谁也不愿意先向对方认输,就这么一直僵持着。
不过府里的丫鬟、婆子们对于李璋锐为了苏姨娘搬到了雅钰苑的做法,都暗中称赞李璋锐专情。
对此,沈清韵也不置可否,只是私下向夏乔笑道“能有多专情!如果对小雅专情,怎么会接受一个和她一模一样的女人。如果是对苏钰荷专情,又怎么会把她当做别人的替身呢!”
对于夫人的说法,夏乔也深表赞同。不过对于夫人和老爷之间的冷战,她还是开口劝道“夫人,您又何必和老爷置气呢?老爷肯定也知道自己错了,只是好面子不好直说而已,您何不就给个台阶呢?也省得外面的人说您小气。”
“我就是一直以来太好脾气了,才会让老爷为了个姨娘对我动手。年轻时为了孩子,我还能主动和好。现在年纪也大了,只想让三个孩子平平安安地在我身边就心满意足了。至于与老爷之间,我早就不强求了。”
夏乔也明白,老爷这巴掌是真真打断了和夫人之间这么多年的情分呀!
谁不想嫁个心悦的夫君?谁不想和夫君恩恩爱爱、白发齐眉?夫人刚嫁给老爷时,虽然老爷不是心中所想之人,但是也想着两个人能够好好过一辈子。可惜,老爷却一次次地伤夫人的心。在夫人孕中,收下了容姨娘和慧姨娘。没几年又纳了不懂规矩的春姨娘。后来,魏氏进京,又任由着魏氏欺负夫人。夫人却一直任劳任怨地为他打理后院,让他在官场上无后顾之忧。
可是,老爷一直以来却将这一切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尤其是苏姨娘的事,老爷一次次地下夫人的面子,最后更是对夫人动了手。难怪夫人会彻底寒心!
夏乔也不再强劝,反正没了老爷,夫人还有三个孩子,还有沈府,还有她们这几个丫鬟呢!
于是,李府内,沈清韵和李璋锐各过各的日子,互不打扰。
转眼,三年过去了,苏钰荷离开李府已经三年了。
这三年发生了很多大事。
首先是李璋锐。苏钰荷离开后,他简直像换了个人,一心放在官场上,更是加入了太子的夺嫡阵营,为太子出谋划策,打压异己,很快成为了太子身边的红人。
然后是端王府。端王府老太君最终还是因为年事过高逝世了。而皇上也遵守了当年对太后的承诺,一直没有对端王府下手。但是现在老太君死了,皇上当天就下旨削了端王府的爵,并且不是只削一级,而是连削三级,由端王府变成了端伯府。一时京城无人再敢接近端伯府,生怕惹祸上身。
皇上本意是打压老端王的后人,报他当初不成人之美、害死自己心爱之人的仇。谁知削爵后不久,皇上的身体就越来越差,没几个月也因身体原因驾崩了。皇上驾崩,朝廷上自然又是一番龙争虎斗。不过好在太子殿下本来在夺嫡之战中就占小小优势,再加上皇上临终前的诏书,太子顺利登基。
而新登基的太子和文璟轩是自小的情分,虽不敢违背先皇的旨意直接替端伯府复爵,但新皇上对文璟轩的信任却是朝堂中人人有目共睹的。所以端伯府冷清一段时间之后,反倒比以前更加热闹,成为京城炙手可热的新贵。
另一个热闹起来的地方就是忠勇侯府了。当初忠勇侯府的嫡女赵云清因为一片孝心被皇上赐给太子做了侧妃,后来还为太子生下儿子。如今太子登基,她也母凭子贵,封了贵妃。而中宫皇后一直没有生下嫡子,赵云清这位生下皇子的贵妃,自然更加被众人看好。所以京中众人迫不及待地要巴结这位贵妃的母家。
而忠勇侯府从来只是想平平安安地做个一等侯府、战事起时替朝廷冲锋陷阵,却没想过就这样被迫地陷入了宫里的斗争之中。不过为了明哲保身,他们还是选择闭门谢客,对上门的客人始终闭门不见。慢慢的,大家也就知道忠勇侯府的态度了,不再上门打搅。
而第三个热闹起来的地方则是李府。李璋锐自从投靠太子后就一心为太子做事,打压了不少三皇子一党的官员,成为太子身边的得力干将。如今太子登基,自然也不会亏待了他,直接将他提拔为吏部尚书。李璋锐一跃成为京城寒门学子中升得最快最高的人,也是六部中最年轻的尚书,一时风光无限。
李府门前自然也聚集了一些想要巴结讨好的人,只是沈清韵也学着忠勇侯府闭门谢客,来人一概不见。新皇刚刚登基还是低调行事比较好。
熬过了刚刚登基时的血雨腥风,京城又慢慢恢复了平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谁坐龙椅并不重要,他们只关心明天吃不吃得饱饭。
。